2008-01-02

電腦也有文化

電腦雜誌有許多種類型,但很少談及「電腦文化」。電腦也有文化嗎?
若果一件事物經常介入人們生活,影響著社會大眾,這就足以構成文化現象。人們經常上網,網上的活動影響日常生活,思維和觀念亦因此而改變,那人們就當互聯網是種文化現象去研究。電腦普及是互聯網盛行的基礎,大部分人上網都使用電腦,電腦可能更與人們的生活貼近。
對於以寫電腦文章為業的我,一直強調電腦的工具論,即是電腦無論軟件或硬件都只不過是工具,本身無分好壞,只在於人如何應用。電腦太過強調工具性,便會忽略精神的意義。
自BT出現之後,工具論的觀念更應堅持,否則BT被定性為作惡的軟件,就有藉口全面禁制。然而,禁了煙槍是否能防止人們吸食鴉片,是另一種討論。無論BT又好,互聯網又好,電腦操作又好,在國際社會帶來普遍性的影響。促成更多人願意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知識、時間、精力,去建立、促進和豐富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不過,人們不會歸功於電腦科技,只說是網絡將連繫世界--網絡締造人類文明。
言歸正傳,如說電腦能構成文化的話,那裡可以找到。我覺得是對人類的操作習性的影響。
電腦一直強調人性化的設計,因為早期的電腦是抽象難懂的機器,操作者要學習一套使用電腦的方法,所以電腦業界主張電腦去迎合人,而不是人去遷就電腦,採用User friendly、User experience等口號作為電腦設計的宗旨,令電腦成為善解人意的工具,於是電腦變得愈來愈易用。
有些人說電腦變得愈聰明,人變得愈蠢,為人的未來而擔心。不過,要指出的是,這或許是觀點與角度。現在的人傾向於形象思維,而較少耐性去了解抽象概念,是大勢所趨。缺乏掌握抽象思考的能力,在某個角度,會是思考力不足的表現。
電腦的圖象操作介面或可列為人們思考力下降的罪魁禍首。事實上,現在電腦軟件的設計,多以圖示(Icon)和按鈕(Button)取代文字描述。人們只要用鼠標點按剔選便能完成工作,而不必理會背後的工作理念。有些人學完電腦後,記住每個步驟,但可以完全不知自己在做甚麼。這會是過度側重工具性的弊病。
電腦效能愈來愈強,令人們不必呆等電腦回應。這反而令人失去耐性。沒有耐性是否令人變得短視,難以追究兩者的關係。不過,人們習慣了快速回應,顯然加強了人們追求更快更強的慾望,尤其是電腦速度和容量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今天,人們似乎以為高速增長是理所當然的事。沒錯,電腦科技一日千里,無疑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成長速度,但是身處於高增長的社會中人的心靈承受得起嗎?
高速增長、圖像思維、即時回應、使用者經驗,這些都是電腦科技給人的印象,亦可算是我們生活的寫照。電腦變得與人貼近的同時,人們亦因電腦接觸得多的關係,無形中改變了對待人和事的生活態度--要求別人要像機械一樣高效能,又要像軟件一樣容易操作。電腦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正面影響多於負面,不過凡事過猶不及,當事情走向極端總不會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