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4

科技潮流拉雜談

香港不少商店打著高清迎奧運旗號宣傳商品,不單只家電數碼產品(如 LCD TV、高清機頂盒),亦包括手提電腦、高清 USB 手指等。8月舉行的電腦節相信會以高清產品作為賣點。即使沒有奧運,高清電視也會是大勢所趨。在這幾年間,將會看到 LCD 淘汰 CRT 電視的潮流。
CRT 無辦法不被淘汰,皆因高清只有在大屏幕凸顯其效果,而 CRT 電視最大應該是38吋。CRT 基本上是顯示類比視訊的技術(Analog Video),但亦可以用來製造數碼電視(Digital TV)。不過,體積龐大卻是 CRT 的致命缺點,因為屏幕愈大顯像管愈大,即使能令大尺寸電視變得便宜,一般人不會願意放在客廳。
近年發展成熟的 LCD 及 Plasma 平板電視(Flat Screen TV),由於體積小巧纖薄,即使造成大尺寸,也不嫌笨重,故此 LCD 比 CRT 更具潛力發展大尺寸屏幕。現時 LCD 技術可製造上百吋的電視顯示屏幕,而目前市場有售的以至32、37、42、46吋為主,價錢漸漸便宜到為一般家庭所能接受的程度。

高清的潮流除了電視的改朝換代之外,還要有足夠的內容和應用配合方可成事。高清內容不單純是高清廣播,也包括 Blu-Ray影碟。高清應用不單純是家庭電玩遊戲,亦包括電腦多媒體播放。如果沒有數碼電視廣播的話,或者沒有 Blu-ray 及家庭電玩遊戲(如 PS3 、 XBox360 等)帶動,數碼影音就不一定需要高清。
高清這種科技潮流,也像互聯網那樣,在技術發展到有一定可用性,加上各方面的配合,才可以平地一聲雷爆出來。北京奧運可說是高清的催化劑。當奧運完之後,高清產品又會否受到追捧?這是我想知道的事。
科技潮流一浪接一浪,從書刊、報章、雜誌等出版可以看到其間的潮流起伏。影響社會致大莫過於互聯網,其次是數碼產品。PDA 也算是個科技玩意,不過很快被智能手機取代,而無線通訊網絡個影響深遠的科技潮流,包括語音及數據網絡兩方面。語音通訊的發展比起數據通訊要早,這是跟應用有關。早期的語音通訊技術沒有網絡整合的概念,無線電話網用來傳輸數據效率不佳,近年加強了數據傳輸效率和增設有關應用,在電訊業界稱為 Convergence--語音網與數據網、電視廣播整合,固網與無線網整合,通訊應用的整合(電郵、電話、傳真、視像會議)--整合正是科技新潮流。

回顧以前的科技潮流,跟生活很有關係,往往為人類生活形態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愈是民生相關,影響層面愈大。以前的科技發展是由生產商或服務提供者推動。例如,無線電話網絡是由大財團投資數以億元建設網絡,才有無線通訊基建。又如,早期的互聯網以美國軍事網為基礎,加上大學電腦網絡組成聯網,沒有這個基礎很難會有日後寬頻互聯網的發展。當網絡基礎完備,人們可以享用高速而便宜的寬頻互聯網,各種應用才會蓬勃發展。所以有人說,人人負擔得起的科技才能成為潮流。
事實上,潮流意味著許多人一起做同樣的事情,形成一股影響社會的力量。要有很多人跟風必定是大部份人有能力購買及使用才成。這裡要指出,購買與使用是兩個能力,前者是經濟力量,而後者是知識的力量。有錢買科技,不等於能用得到。人們無法應用,無法獲得好處,自然不會想購買,所以廠商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教育消費者應用產品。以前,廠商與消費者有著科技的鴻溝,往往是由廠商向消費者推介新科技新產品。現在,受惠於互聯網通訊發達的便利,消費者容易獲得資訊,在某程度上更有識見,未必再被廠商牽著鼻子走。
談到科技潮流,自然要提一下 Web 2.0。這可說是由下而上的發展趨勢,由廣大群眾推動一種科技應用,就似是一場社會運動。我認為這跟人權的自覺性有關,明白到被動地接受企業財團及生產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或多或少受其控制,而失去選擇的自主性。人們想怎樣享用科技,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就得爭取發言權影響科技的發展路向,否則便會成為科技的勞隸。

2008-07-04

香港 LCD TV 為何這樣貴?

如有留意 LCD TV 行情,相信發覺現在香港市面上出售的 LCD TV 比全球平均零售價有差距。據市調公司 WitsView 公佈 LCD TV 價格調查報告,37吋的全高清 FHD TV(Full HD,1080p)在 07 年 12 月的平均街價為 1205 美元( 9399 港元),在香港起碼要 11000 元以上。42 吋 FHD TV 全球平均零售價約為 1536 美元(11980 港元),現在香港知名的日韓品牌(如 Sharp、Samsung、Sony)通常定價 18000 至 23000 港元之間。
近月廠商趁奧運熱潮,有些型號大減價,竟可減價一萬元,低至 13800 元。可見香港 LCD TV 實在偏貴,廠商真的食水深。反觀二線品牌 LCD TV 售價接近全球平均價。事實上,LCD TV 銷售是不斷下降,跌幅其實幾驚人。例如 04 年一台 42 吋 LCD TV售價 6300 美元,在幾年間可跌價近 5000 美元,未來一兩年再跌一倍也說不定。


不過,不同地區LCD TV差價頗大,其間跟生活指數、市場大小各種因素有關。有次返大陸,逛商場電器店,發現香港有售的LCD TV 品牌型號標價便宜 3000 多元人民幣。
看看早已有高清數碼廣播的日本的情況。日本於 2000 年藉著衛星實行數碼電視廣播,又於 2003 年在東京、名古屋等地實行地面數碼廣播,其 LCD TV 滲透率高,但平均售價卻最貴。此外,美國已開始了高清數碼廣播,政府規定 2009 年 2 月 17 日後模擬廣播會停止,實行全面數碼廣播,這或會帶起換機熱也說不定。美國電視機市場要比日本為大,令其平均售價低於日本。由此粗淺的分析可見市場大小對數碼產品的影響。如說香港 LCD TV 售價偏高,合理的解釋會是市場太小。
似乎在大陸買 LCD TV 有著數,不過產品運回香港,就變成水貨,那麼保養又如何?要是壞機的話,豈不是要運回大陸修理?

2008-07-01

單憑肉眼難分高清電視高下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機頂盒不是看高清電視的理想解決方案,香港人始終不習慣使用機頂盒看電視。作為家庭電器的電視,安裝與操作都不希望太過繁複,亦不必像電腦那樣左砌右砌來增加功能。
以筆者為例,家中有 Now 電視機頂盒、ADSL Modem、無線路由器、5.1 聲道家庭影院系統、Wii遊戲機全都接駁電視機,其間已佔用了五個電源插座,加上連接各裝置及喇叭的訊號線糾纏不休。那不單只打掃麻煩,亦帶來漏電失火的隱憂。
從玩電腦的經驗所得,電腦系統最忌結構複雜。PC 電腦採用開放式架構設計,差不多每個元件都可以拆御嵌拼,好處是靈活性高,缺點是出問題時難以判定哪個元件出事。所以愈複雜愈易發生問題,對於電視也是同樣道理。
機頂盒與電視一起操作,影響畫面質素不一定在於機件性能上,連接方式亦應考慮在內。機頂盒如像 DVD 機那樣,以 HDMI、DVI 、S-Video、色差線(Component Video)或 Composite AV 線連接電視,而這些常用音頻視訊傳輸標準在影像質素上有很大差別。這可以在電器店的高清電視示範可見到。
大型電器店通常會擺放幾十台不同尺寸的高清電視,大部分都是共用同一個視訊源。許多人在電器店憑肉眼比較每台電視的影像作為選購參考,但絕不能看到電視的真實表現,因為所輸入的訊號都一樣差,即使兩三萬元貨色,接收數碼廣播亦未能反映真正的實力。為何這樣說?有次在電器店看到店員打開機櫃,處理在場展示的高清電視機的視訊源的接駁,發覺使用的全是紅白黃三色 Composite AV 線,傳送的是類比訊號,影像質素要比 DVD 差,用來傳輸高清畫面,又怎可能出色。
電視高清影像一般不用低階 Composite AV、 S-Video 輸入,因為解像度低而圖像雜訊大,而常用接駁方式會是 HDMI。HDMI 優於色差,前者是數碼傳輸,不僅視訊音頻同一條線傳輸,而音頻可以支援多聲道的數碼杜比及 DTS 系統。色差線多用於 DVD 機作為視訊輸出,以三條線輸出類比視訊,兩條線輸出左右雙聲道音頻。
另外,有些內建數碼接收器的高清電視(iDTV),也不能祈望在電器店看到實際接收數碼廣播效果。有一次上到一間樓上影音店看見一台韓製 iDTV 播放高清電視節目,突然畫面一轉,原來店員正在調整機頂盒的轉台,全場電視機一齊轉台,包括那台韓製iDTV 。這就是說我看到的不是 iDTV 內置 Tuner 收看高清台。
這一點給我一些啟發,就是電器店的高清電視示範有許多條件限制,其間變數極多,不同機頂盒,不同連接方式,不同的影像設定,效果可以差很遠。想深一層,有多少會間電器店會將全部線路改為色差線或 HDMI 接駁高清電視。另一方面,作為視訊源的高清機頂盒又會否特別夾某些品牌電視機。
買一台電視並不只為了畫面影像,亦要兼顧音響。高清電視也不只為了收看數碼廣播,也用來看 Blu-ray 影碟、玩 PS3,電視是否支援數碼音響制式(如DTS、數碼類比)會是個重要因素,可是在電器店買電視很難試音響,即使要試也未必試得真,除非自己帶碟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