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4

Windows 7 香港發布會


平日甚少出記者會(又稱「記招」),今次 Windows 7 香港發布會卻是主動出擊,皆因想見證這件 IT 界盛事。說是盛事也不為過,不單只指場面而言,亦指其象徵意義。事關 Windows 7 未推出已呼聲甚高,唱好之聲不絕於耳;推出之時吸引傳媒廣泛報導,大概是有留心 IT 產品的人相信都有聽聞;推出之後,相關宣傳接踵而至,有關產品一浪接一浪,短期內造就一定的聲勢,外國市調公司認為足以取代 Windows XP,這反映 Windows 7 將會帶來深遠影響。事實是否如此,還須拭目以待。
這次記者會出奇多人,看到傳媒接待的簽到紙至少有 80 個來自不同報刊媒體的記者出席,電視台全程拍攝。如此熱鬧場面,在 IT 記者會並不常見。這也給我一個機會與昔日同事碰碰面,互道近況。在交談之間,得悉有些人離開傳媒界又再次重操故業,亦有些人轉公司另謀發展,有些人仍是老樣子,這使我回想當年跑 IT 記招的日子。話說回來,場面也太擠擁,記者搏殺影相,敘舊的時間不多!

微軟 Promo 達人宣傳大使在會上介紹 Windows 7 新功能

這次記者會主要是發布性質,並無答問環節,完畢後官方安排替慈善義賣的人士影相,其實也沒有甚麼特別。雖然我不是跑港聞,也不忙影幾張作為備用,日後或可作襯圖。
對於 Windows 7 的推出,大致上是眾望所歸,不過有些人卻撥冷水。我覺得份屬正常,有人唱好必有人唱衰,正如賽馬博彩有人賣大熱門有人賣大冷門一樣。作為電腦雜誌傳媒,無論大熱大冷必要通殺,熱有熱唱,冷有冷踩。最怕無話題,無料可寫。所以 Windows 7 的盛大推出會是好事,不單只 IT 界變得熱鬧,甚至可能成為社會潮流,如此發展形勢,對於傳媒是有利無害的。

Windows 7 HK$377 義賣首位買家帶口罩黑超上台,嘉賓官恩娜勸他以真面目示人,但他當無聽見。


我個人認為微軟 Windows 一支獨秀並非壞事,但不是最理想的情況,最好是百花集放,Ubuntu、MacOS 各佔一定市場份額,那就有更多題材更大的寫作空間。Windows 7 正式推出,如說像 Windows 95 那樣成為一個 IT 業界的歷史里程碑,那就未免有點吹噓,我認為 Windows 7 的推出標誌著 IT 業界走到一個轉折點,現時的網絡應用(Web Applications)已見頹勢,如無新點子(如 Web 3.0)的話,難以保持活力。Windows 7 在這個時勢推出,對於 IT 市場帶來新動力,亦未嘗不是好事。

記者會後義賣人士入場購買 Windows 7 特別版。


2009-10-17

寫作的方法論(六)

曾聽人說作文如烹飪,好的廚藝能將平凡食材變成佳餚,出色的作家更厲害,不僅化腐杇為神奇,甚至改變人的價值觀。有些人為了凸顯寫作技巧之高強,特意利用文字來指鹿為馬,顛是倒非,文章寫得愈好,遺害只會更大。我覺得作者的立心要比技法更為重要。

這個「心」應該是社會道德的「良心」,還是專業操守的「本心」?兩者出發點不同,最好是兩者並存,當有衝突又如何自決?在工作上,往往是「本心」優於「良心」,老實說太過有「良心」,意味著無法放棄個人執見,寫作難以有進境,尤其是不能按規寫作,影響其專業水準。為何這樣說?

以前談過寫手與作家的分別,作家可說是藝術家,而寫手跟手藝工人類似,除非不接受命令,否則便要全力以赴。若說等靈感無非是拖延的借口,寫不到就寫不到,不必多作解釋。這有點像餐廳的主廚,有食材便能造菜一樣的工作習性。若果無料到,那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廚師有其技能所限,不是所有菜色都能造,寫手何嘗不是。好的廚師能學習創新,寫手尤其如此。然而,並不是所有寫手都願意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去不斷學習求變,如說是水準層次之別,不如說跟立心與志趣有關。
寫手說得好聽一點,是文字工作者,說得難聽一點,是販文為業。跟報紙檔小販一樣,是整個出版流程的一部分。我無意貶抑自己的工作,只是想說明一種職業是否高貴是否值得人尊重,在於業者是否自重,以及能否為大眾帶來好處。一個寫手本著社會道德良心寫作,或許無人願意出版其文章,但不能只看賺錢論成敗,以其立心就應該值得尊重。一個寫手本著專業「本心」寫作低俗文章,銷路愈好愈敗壞社會風俗,這種求謀一己之私一間公司之利的行為,並不能稱得上高尚。

說了這樣一大堆話,又跟寫作方法有甚麼關係?重點在於「立心」。這個「心」代表願景(Vision)及視野(View Point),決定影響發掘題材的方向。例如說最近有消息指業界將推出 Wifi Direct 新標準,使數碼裝置能直接經 Wifi 互通互聯。

一個以個人之利為「立心」的寫手,可能會覺得這個點子對自己一點用處也沒有,事關他早已習慣現時的數碼裝置使用方法,因此不會對這段新聞多個留意,更不認為值得大寫。
一個以電腦用家的利益為「立心」的寫手,會認為自己雖然用不著,但總有讀者使用電腦接駁數碼裝置時遇到困難,這種新技術或許解決某些人操作數碼裝置的問題,因此會研究這種技術的操作細節,看看解決了甚麼問題。
對於一個以 IT 業界的利益為「立心」的寫手,第一件考慮的事是嗅探商機,這種技術可否衍生新應用新產品。第二件事是思考新技術會否取替現存技術,這意味著某類產品會淡出市場,或者朝令一個方向發展其他功能以作抗衡。這兩點都對業界市場或多或少造成影響。
對於一個以刊物的利益為「立心」的寫手,為此撰寫文章希望從這標準的技術探討提出嶄新觀點,用來「省招牌」,以增加在同類刊物中的聲望。事關雜誌也要講口碑名氣,讀者覺得文章有真知灼見,不同凡響,才會受到重視,值得推崇。所以有時文章不一定要看得明白,寫法嚴謹,令人信服,亦有賣點。這亦算是一種包裝手法。
同一個消息可以從不同方向和角度去分析,衍生出不同類型的文章。所以說,發掘題材並不應只看一面,應該跳出既定的框框,思考哪些人對於哪些事物有甚麼興趣。在社會上稱為多角度思考,亦可視為情境式思維,以不同身份代入不同處境想像遭遇的問題以及應對解決之道。這不單只能讓人發掘出自己平日忽略的題材,亦可以了解讀者的需要。總之,寫手的文章必是針對讀者而發的,投其所好是基本策略,只算是被動的防衛策略。最好是由守變攻,做到引領讀者口味,發揮社會影響力,方為刊物長治久存之策。

2009-10-03

寫作的方法論(五)

以前談有關構篇的方法和概念,主要是在指定題目或者框架下搜尋資料鋪寫成文基本的起手式。原則上,不同類型的文章是有既定寫法,例如傳統敘事寫法是起承轉合,這都應該在學校習得的知識,我不必重複,只好說一些經驗之談。
實質上,學校教的作文方法未必合於媒體寫作之用(大學教的新聞寫作除外),因此寫法往往需要微調,如前文所述文章要加賣點,以及從多角度探究事物各層面,諸如此類。
我見過一些寫手,連基本構篇的概念也沒有,就使我懷疑是否適合做傳媒這一行。如果有心做好自己工作的話,我就當暑期工實習生那樣多加提點;無心做只當交差的話,文章改到合乎標準便算不會面提指正。一來是講多都不會聽進耳,二來是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心靈脆弱經不起別人批評。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分析評論一篇文章,再作出有建議性的指導,需要花相當多時間,單是講解的時間還多過寫出來的時間,如果對方不領情,無謂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有時候,工作流程大急逼,即使肯跟同事談論文章不足之處及改善之道,還不時給排版催稿。這也情有可原,傳媒出版的公司並非教育機構,編輯的職務原不是為了教書,況且多做出版流程以外的工作實在不恰當。
然而,作為一個有要求的編輯,看見收到文章愈寫愈差,又不能當面指正的話,我只能做的事,大概是在自己的 blog 寫這系列的文章,跟有心在這一行發展的人分享經驗心得,並不是有怨無路訴,只要希望香港讀者能讀到好文章,並且能增加文章賞析能力。再一次說明,我提到的某些寫作陋習是十多年編輯寫手生涯常見的現象,如果在你身上發生的話,請不要對號入座,事關這不是只有你會如此,以前有人犯過,相信將來亦會有人重蹈覆轍。

一個全能的寫手可能不及一個純粹的文字編輯更有價值,因為這樣的編輯只是執漏,確保文章的可讀性。寫手是文章內容生產主力,是文章原材料的發掘者,有能力發掘題目。一個有經驗的寫手,應該明白寫作是只是工作的小部分,花在搜集資料時間也很多,而投入最多時間和心機的應該是找題目。根據我的經驗,找題與搜集資料是同步進行的。即使腦裡靈光一閃想到一個絕世好題,如沒有足夠資料內容支持,大部分情況下都難以寫長,甚至不能成文。
文章題材不是話有便有,好的寫手能長寫長有,就有肯花心機去找題。初入行的寫手往往為找不到題而麻煩,因為對於題目處理掉而輕心,甚至是浪費題材。我見過的情況包括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大題小做:未能完全發掘題材各層面的可能性觀點和內容,往往只見林木不見森林,自己做過這類範圍的題材,就以同樣方式同樣思維去處理同類的資料,文章便無新意。有時是自我局限,遇有難度即打退堂鼓。要明白,雖然現在寫不成,但肯花時間蘊釀,或等條件成熟,也可以寫出來。原則上,寫手急攻近利,通常無好作品。
2. 寫作與生活分離:寫電腦教學文章的寫手,不以玩電腦為興趣,自己亦不投入研究各種電腦應用。如此一來,自然不會找到對讀者有用的好題。為何如此?這跟公司政策有關,主要是為擴大寫手寫作範圍,作多方面的嘗試。可是,寫手並非個個好學,往往固步自封,所以愈寫愈艱難。
3. 隧道視野:這是指一個人處於隧道中,永遠只看到單向而有限的風景。許多人的思維方式也是如此。寫作理應不會如此,如果常做資料搜集,見多識廣的話。話說回來,有些人喜歡用「隧道」保護自己,看得多想得多,實在混亂頭痛,不如凡事只看一面,比較輕鬆簡單。
4. 缺少好奇心:好奇心有皆有之,但並非所有人都能經常保持。事實上,成人傾向於對事物保持固定的觀念和看法,這不僅減低了好奇心,亦是對寫作,乃至對創意的一大局限。關於思維的局限,是要個人去突破,旁人只能啟發,不能強加於其身上。我認為好奇心往往是自我中心的,即是切身之事,好奇心自然會大一點。
5. 缺乏動力:這個動力不單純指寫作的動機,亦是發掘生活的動力。沉悶的生活消磨人的意志,艱辛的工作是難以堅持,寫作也是一樣。對於許多人來說,閱讀是尋求知識和意義的途徑,如果寫手覺得生活全無意義,即是說自己投身的工作也將無意義,那麼,文章還可以讀出甚麼有意義的東西?

從另一個發展角度看,以上各點反映寫手的各個階段心路歷程。頭一年寫手寫自己不認識的題材,若不是模仿抄襲,便只能寫自己所能見到的事物,所以許多題材「捉到鹿不懂脫角」。第二、三年對於某個範圍的題目有一定認識,漸漸產生慣性觀念,變成隧道視野,寫來寫去都是那幾個套路。由於工作不斷重複寫一個題材,無法突破,不斷「打困籠」,工作開始變得沉悶,謀殺創意,愈寫愈無動力,乃至生活趣味也減淡,最終人心裡產生一個黑洞,吞沒一切生命力,包括自己。

將以上毛病改過,寫作找題會比較不受限制,但不等於一定能發掘自己認知以外的寫作題材,其實找題除了經驗和知識之外,還有一定方法,姑且稱為發掘靈感的方法:

1. 與人交談:與讀者交談,了解他們的喜好和需要,那就知道哪些題材應該要特別注意;與同行交談,了解他們的缺點和錯漏,有則改之,無則勉之;與朋友閒聊,發掘身邊趣味話題,如何將之與自己寫作拉上關係。寫作與閱讀雖然單向的,但都涉及人的感知和表達。當文章發表出來,就成眾人之事,那麼,作者又如何可以忽略人的因素?
2. 懂得發問:這可說是老生常談,而重點在發問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不只問是非題(Yes or No),還要問如何做到(How-to),有甚麼分別(What's Difference),有甚麼影響(What's result)。問題互為關連,就足以發掘一些你忽略的層面。
3. 任何事都有可能:對於違返自己認知的事情,先不要否定,應該想多幾步,例如問為何不能這樣(Why not)?有時候,即是寫一個想法不能實現都可以成文。從反駁中,找到更多可能性和趣味性,這可說是發掘創意的基本技巧。我喜歡提的問題是「假如(What-if)」,這一句是個很好用的百搭作文題目。例如「假如我是美國總統,我會怎樣看待資訊科技業界」,足以寫一篇長長的論文。
4. 有正必有反:如果人們告訴你某產品有一項優勢,應該有這樣的條件反射:沒有這種優勢的產品又怎樣辦?事世很少會獨存,必有其他東西作為對比和襯托,由比較及分類可引申無窮內容。正如道家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一」是主體,是正面,講求自覺;所謂「二」是客體,是反面,講求對待;由正反之間,產生不同階段和組合。所謂「三」,指互動變化中所衍生的事物,需要作出分類去認識。
5. 新瓶舊酒:這是形式與內容的配搭所產生的新意。不少人認為「新瓶舊酒」是貶義,正如西方古諺語所言「太陽底下無新事」,真正從無到有的發明或發現實際上是相當少,即使是全新的東西,人們亦會以慣常方式去認知,於是也有「新瓶舊酒」的感覺。

所謂「寫作靈感」,在某程度上,是生活的素養,自己不曾投入某一種生活,不與人互動,很難保證有寫作的資料來源。文章之所以作篇,跟人的思維延續能力有關,一事與一事接二連三,如火車頭拖車卡那樣,文字自然從腦海中流出。怎樣令自己心裡有一個火車頭,如何配置車箱讓它們緊扣不斷,如何使其有足夠動力推行,那就是寫作技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