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0

缺少嶄新應用,電腦強勢難持久

近日跟朋友聊天談到幾時換電腦。印象中電腦用上三年便要更新或換機,原來朋友的電腦用了八年仍然未壞。電腦不壞,哪有換機的藉口?唯有人為破壞。這或多或少反映貪新棄舊的人性,不過電腦潮流變得很快,現在硬件效能已超出一般用家的需要。

試問,當你滿足於雙內核處理器效能之時,三核、四核、甚至六核處理器又有甚麼意義。當 3D 加速顯示卡可以流暢地在 19 吋 LCD 屏幕玩 3D 遊戲之時,是否應該追求更大屏幕更高解像度的 3D 顯示?如是的話,人們操作電腦與生活習慣勢必改變。現在看來,人們似乎很習慣(或滿意)現在的電腦應用,未來要求更高更強的電腦嶄新應用(如 3D 電視)又如何掀起熱潮?

這裡帶出一個問題,就是有甚麼理由(或動力)去升級或換電腦?如果等硬件自然損耗,三數年內不必打算買硬件升級電腦。

硬件效能隔三數月翻一翻,追求更快、更強、更高效能的電腦玩家,往往有頻密更換硬件的煩惱,而稍舊的硬件怎算好?有的會放在網上拍賣買去舊產品;有的幫朋友砌機時將電腦元件半賣半送;有的將賣不去的元件組裝多幾台電腦,給家人使用;也有人會送給慈善組織轉贈窮苦大眾,也可說是縮減「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或稱「數碼隔膜」)。

前幾年,已有人說電腦會變成家電一樣使用。對於大眾來說,會是福音。對於電腦玩家來說,會變得無癮,因為超頻電腦微調系統的意義愈來愈小。電腦玩家追求的秘技,有部分是為了突破一些系統的限制,達到「能人所不能」境界。然而,隨著互聯網資訊流通,所謂秘技已不像以前那樣神奇。隨著軟硬件快速更新,秘技根本失效,又或者變成正規設定或操作方法,也就是說沒有甚麼「秘」可言。

人們不會為追求「秘」才去用秘技,而是為了增強效能或解決目前問題。另外,人們往往持著「先有應用,才會學習」的功利心態去對待電腦。若果現在的電腦效能已足夠應付人們的需要,那麼,人們又有甚麼動力去學習電腦知識?

電腦應用普及不代表人們電腦知識普及,反而是人們愈來愈不懂電腦原理。即使懂得有操作方法(或秘技)亦不識應用,「虛擬私人網絡(VPN)」、「電腦虛擬化(Virtualization)」、「虛擬桌面(Virtual Desktop)」等技術一般人都不了解,更不知對他們有甚麼好處,自然也不會應用。

大部分電腦用戶仍然停留在「加速電腦」、「避免當機」、「快速回復電腦正常操作」等初學者的技術疑難上。這意味著用家的電腦知識貧乏,只知操作而不知原理,才會產生如此多電腦問題。如果養成的良好電腦操作習慣,許多電腦問題都可以避免。

以前追求電腦效能更快更新更強的電腦玩家,最終會變成講求實際的電腦用家,最終會考慮如何讓電腦解決生活問題。

當電腦變成了家電的時候,電腦又有甚麼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