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9

GooSync:手機與Google日曆資料同步服務

近日看朋友的網誌,說可以Google日曆網上服務(GoogleCalender)跟手機進行行事曆資料同步。做法是藉著一個PC軟件,將Google日曆網頁的資料傳送到手機上。
今天無意中發現,原來有公司提供GooSync網上服務,同樣可以使GoogleCaldender跟手機連接,進行資料同步化。GooSync支援的手機數目不少,有些型號甚至可透過SMS短訊設定,並且可無線上網直接更新資料,不必一定要靠PC在中介。
此外,GooSync還支援PalmOS及Blackberry裝置,不過要在這些PDA裝置上安裝它提供的程式。GooSync基本上是免費服務,可以更新過去7天及未來30天的行事曆記錄,若果需要全面功能便要付款使用它的增值服務了。

2007-03-21

Blu-ray成為新一代影碟格式

今年德國CeBIT科技展最吸引的消息莫過於推行新一代DVD影碟格式的Blu-ray Disc Association組織主席Frank Simonis,宣稱「在三年內Blu-ray光碟會成為唯一的新一代影碟格式」(詳見此網頁)。有些報導將這番言論引申,指「Blu-Ray影碟會在36個月內取代DVD」。
自1986年後來成為獨立的電訊科技展以後,CeBIT不斷成長,現已成為電腦及通訊新科技的展示場,亦可說是反映現今世界科技潮流的指標。
Blu-ray如果真的佔主導地位的話,不僅會取代現有DVD,亦可能改變未來影音及電腦科技的面貌。其實,DVD已廣泛採用了十多年,如果不求變的話,則可能會沿用下去,就好像香港的電車一樣,經歷百年而不衰。所以廠商一直想將新科技推向大眾,從好處著想,會是以科技改進生活。從另一角度看,科技的改朝換代會是刺激消費市場的招數。事實上,人們不換機,新機怎樣可以熱賣!故此廠商對於新一代影碟的研發及推行趨之若騖。
自從提出新一代影碟格式(High-definition optical disc)以來,一直是存在Blu-ray與HD-DVD之爭。Blu-ray由Sony、Philips等公司推行,HD-DVD則Toshiba、Microsoft等公司支持。這幾年間,兩個陣營各出奇謀,扭盡六壬,爭取格式標準的領導地位。
去年兩個陣營都在CeBIT會上展出Blu-ray及HD DVD技術,吸引遊人目光,似乎叫好不叫座,皆因格式一日未確立,消費者不願貿然投資在有關的播放機和影碟。
其後廠商改變策略,在家庭遊戲機產品加入新一代光碟技術。Sony使PS3播放Blu-ray影碟,而Microsoft的 Xbox 360支援外置HD DVD光碟機。其他廠商(如LG)則推出同時兼容HD DVD及Blu-ray格式的播放機。

LG推出的兼容HD DVD及Blu-ray的影碟播放機

Blu-ray之所以這樣信心滿滿,宣稱自己一統未來影碟格式,主要是因為Sony已售出一百八十四萬部PS3,Blu-ray影碟銷量亦達至五百二十萬隻。
HD DVD陣營對此作出回應,表示HD DVD播放機的銷量不及Blu-ray的多,不過HD DVD影碟生產成本要比Blu ray的便宜。這會對美國荷里活電影發行商具吸引力。據悉,Microsoft、Toshiba等公司協助小型製片商採用HD DVD平台,而大型片廠中八間有五間支持Blu-ray技術。由此可見,Blu-ray極有希望成為新一代影碟標準。

2007-03-19

好記性會是包袱

星期天電視播出香港人記性差的報導,想不到翌日報紙成了主要新聞。這新聞並不是甚麼驚人發現,日常生活中亦可察覺,只不過現在有調查研究提供數據說明其現象。
雖說是新聞,我覺得更像廣告,尤其進行有關調查的機構指「研究證實負責創作的右腦,記憶力比處理文字、邏輯的左腦強一百萬倍,建議市民透過系統訓練,善用右腦。」(詳見此網頁
對於有關報導,我很興趣知道這「一百萬倍」是怎樣計算出來的,有甚麼方法可以比較左右腦的功能。
科普常識告訴我們,腦子具有分區功能,不同部份各司各職。這是個籠統的概念,據我所知,醫學專家對於人類的分區功能仍未完全掌握,有許多腦部區域和功能未曾弄清楚。事實上,左右腦是可分開的,且能完全獨立運作,即是說右腦或左腦可以發展完整的腦功能。
曾有一個電視記錄片特輯,講述醫生為治療一名幾歲病童腦抽筋,被逼將半邊腦袋切除。手術相當成功,這個只剩半個腦袋的小童經過兩年時間康復,不單只可正常生活,入讀一般學校,測試亦證明他的智力無損,跟同齡小孩相若水平。(詳見此網頁
西方醫學界常提及天生異稟的奇人Kim Peek,亦有電視報導此人的事蹟,並且拍成電影「Rainman(港譯片名:手足情未了)」,可說是他的故事搬上銀幕。 (詳見此網頁
Kim Peek腦袋天生有缺憾,使他左右腦神經中斷,造成自閉及智商偏低等腦功能障礙問題。由於腦子畸型發展,使Kim Peek具有超強記憶力,發展出過目不忘的本領。據說,他10秒鐘讀完一頁書,無論是體育、歷史、音樂、地點等都能背誦如流。閱讀一小時能記住98%的內容,腦子裡記住12,000本書,隨時問有關書本,他會提供精確答案。此外,他的心算能力超強,這能力使他在殘障工場獲得掌管薪金計算的職位。
姑勿論左右腦的記憶力(或功能)是否有天淵之別,我卻認為太過強調記憶力,一味死記而不思考,即所謂「死讀書」,定是有害無益。要是腦子裡裝滿資料而不懂運用和理解,好記性反而成了包袱。

2007-03-17

電影「戰狼300」觀後感

這星期在香港上畫的電影「戰狼300」,在網上口碑極佳。在論壇留言的人有讚無彈,似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有影評人指此片宣揚西方英雄主義,將東方將士妖魔化,意識有問題。在這世界全球化的大氣候之下,挑起種族仇恨會是不智之事。我就覺得這正好反映西方人對於亞洲文化侵略的不滿情緒。
此片之所以悲壯,主要是「明知不可抗逆,卻要頑抗到底」。主角斯巴達國王明知這次戰事根本無生還的希望,卻敢於率領300精兵去赴死,真可謂愚昧至極。 或說是自製宿命,毋寧是將自己趕上必然的絕路。
主角對兵士訓話,一再強調這場戰事是為了榮譽、為了自由、為了締造新世紀,又說「我們斯巴達人作為大力神Hercules後裔,被教育為不可後退,永不投降,死在戰場上是一生中成就最大的榮耀(We Spartans have descended from Hercules himself. Taught never to retreat, never to surrender. Taught that death in the battlefield is the greatest glory he could achieve in his life.)」

似乎這些戰士註定只為戰鬥而生存,最後以戰場為安息之地。在這太平盛世,人們可以理解這種心態嗎?
我以為這些激勵鬥志的說話,背後隱藏了英雄掙扎求存的悲哀。這些身經百戰的兵士在太平盛世沒有用武之地。自覺天生是戰士的人,怎會甘心過著平淡的農耕生活,忍受著烈士暮年、壯志未酬的消沉!
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陶匠製造陶器,木匠製作桌椅傢俬。既生而為戰士,好應該作戰到底。唯有戰場殺敵,才顯出戰士本色。
在古時,這些戰士是值得歌訟的英雄人物。到了現代,這種忠於自己專業的戰鬥精神,又應否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