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1

讓 32bit Vista 用到 4GB 以上記憶體

近一年 RAM 價大降,2GB DDR2 記憶體不到 HK$300,主機板插滿 4 條 RAM 槽完全是可以實現的事。問題是主機板插足 8GB 記憶體,操作系統卻會認不足數。目前主流 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統都是 32bit 版本最多人用,而 32bit 系統採用記憶定址 32bit 可以認到的記憶體數目不足 4GB,其中有部分給週邊裝置用作 I/O 記憶體,實際上只能用到 3.2GB 。
32bit 認足 4GB 記憶體是硬件或程式設計的限制,亦跟歷史發展有關。早在 1980年代,由 16bit 處理器 80286 發展至 32bit 的 80386,廿多年後一般用戶面對 32bit 運算的 4GB 限制。回顧過去,在 1979 年推出 PC 電腦始祖處理器 8088 ,那是 16bit 機器(8bit資料匯流排),發展至 1980年代初期的 80286 才算完整的 16bit 處理器。由 16bit 過度至 32bit 用了十年時間,相對來說,32bit 處理器的設計生命週期要長許多。
用過 80386 處理器的電腦玩家,相信會見識過由 16bit 過度至 32bit 電腦運算的光景。 Windows 3.1 有所謂 Real Mode 、Standard Mode 、386 Enhanced Mode 等操作模式已應合不同的處理器設計。所謂 Real Mode(亦稱 Real address mode)是為了兼容 8088 的 8bit 定址,因為 8088 採用 20bit 記憶定址,所以只能認到 1MB (2 的 20 次方)。
MS-DOS 運行 Real Mode 所以只能用到 1MB 記憶體,實際上 DOS 程式亦只用到 640KB 記憶體(即所謂 640KB 限制), 640KB 以上位址分配合週邊裝置(如顯示卡、網絡卡) I/O 使用,情況類似現在 32bit Windows 只能用 3.2GB 的情況一樣。以前 DOS 要用到 640KB 以上記憶體,可以使用兩個方法:XMS(eXtended Memory)及 EMS(Expanded Memory) 。兩者都是記憶管理程式,前者在要 config.sys 加 device=himem.sys 載入管理程式,後者則用 emm386.exe 來管理。
以前玩 DOS 遊戲為了用到 1MB 以上記憶體,就需要配置 himem.sys 及 emm386.exe 的設定,有所謂 Load Hi 技巧將部分 DOS 系統搬上 640KB 至 1024KB 之間的記憶位址,以騰出 640MB 以下記憶空間運行 DOS 程式,因為 DOS 程式只能用到這段記憶體空間。那時候,亦有動用 EMS 記憶體來做模擬 RAMdisk 。當時是將整個遊戲抄上 RAMDisk 去運行,玩完後又將遊戲 .sav 檔儲存到硬碟機以便永久儲存,因為關機後,RAMDisk 內俗便會消失。
現在電腦用戶不必跟記憶體模式打交道,甚至學習電腦語言亦不必知道處理器如何運用記憶體。不過,以前學寫程式(例如學 C 或組合語言、BASIC 除外),在編譯程式時決定使用甚麼類型的記憶模式(Memory Model)是重要的事,選不好編譯出來的程式可能無法運行。
回說 32bit 系統使用 4GB 以上記憶體問題, IT 業界(主要是 Intel)似乎參考過往的系統設計,提供一個 PAE 模式(Physical Adress Extension),將 32bit 記憶位址增加 4bit,變成 36bit 定位,故此能使處理器認到 64GB 記憶體。據微軟網站的資料,即使啟動了 PAE, XP 及 Vista 最多只能認用到 4GB。實際上,的確如此。
不過,用了 Gavotte Ramdisk 加了一個 Registry 設定後,竟然令 Vista SP1 認到 6GB 記憶體,並且可設定 2.74GB 的 RAMDisk ,其間沒有特別強制啟動 PAE 模式。這使我臆測 Vista SP1 預設開啟 PAE,又或者 Gavotte Ramdisk 幫 Vista 開啟 PAE。無論如何,絕大部分應用軟件都不能支援 PAE 用到 4GB 以上的記憶體,似乎只有 Gavotte Ramdisk 才能用到。
這個大容量 RAMDisk ,足可改幾隻光碟 ISO 檔,如果安裝 8GB 記憶體的話,可以放一隻 DVD 光碟 ISO 。目前 RAMDisk 的用途除了放 Pagefile.sys 及暫存檔之外,我目前只用來做暫存工作區,即使先下載檔案到 RAMDisk 使用,需要保留的才儲存硬碟,又或者用來放光碟 ISO 影像、運行虛擬機等。
虛擬機在 RAMDisk 中運行速度的確可以很快,安裝精簡版 XP 只須 10 分鐘,其虛擬硬碟檔只有 1.7GB,足可放我設定的 RAMDisk,平日用來試軟件,都幾合用。不過,要將虛擬硬碟機抄上 RAMDisk 也需要一點時間的,未免有點麻煩。

如要用盡 4GB 以上記憶體,32bit 系統啟動 PAE 用 RAMDisk 始終是折衷方法,最理想的自然是升格上 64bit 平台,運行 64bit Vista。64bit 系統採用 64bit 記憶定址方法,所能取用的記憶體數量是天文數字( 2 的 64次方)。可是現時 64bit 軟件不多, 32bit 軟件在 64bit Windows 效率稍遜。
將來人們會否由 32bit 過度至 64bit 系統?我就覺得缺乏誘因,現時 64bit 運算除了運用更多記憶體外,一般應用程式的運行效率並不見得比起 32bit 的出色到那裡。 況且,64bit 系統佔用系統記憶體較多,如果沒有 6GB 以上,使用 64bit 系統並無好處。

2008-09-10

缺少嶄新應用,電腦強勢難持久

近日跟朋友聊天談到幾時換電腦。印象中電腦用上三年便要更新或換機,原來朋友的電腦用了八年仍然未壞。電腦不壞,哪有換機的藉口?唯有人為破壞。這或多或少反映貪新棄舊的人性,不過電腦潮流變得很快,現在硬件效能已超出一般用家的需要。

試問,當你滿足於雙內核處理器效能之時,三核、四核、甚至六核處理器又有甚麼意義。當 3D 加速顯示卡可以流暢地在 19 吋 LCD 屏幕玩 3D 遊戲之時,是否應該追求更大屏幕更高解像度的 3D 顯示?如是的話,人們操作電腦與生活習慣勢必改變。現在看來,人們似乎很習慣(或滿意)現在的電腦應用,未來要求更高更強的電腦嶄新應用(如 3D 電視)又如何掀起熱潮?

這裡帶出一個問題,就是有甚麼理由(或動力)去升級或換電腦?如果等硬件自然損耗,三數年內不必打算買硬件升級電腦。

硬件效能隔三數月翻一翻,追求更快、更強、更高效能的電腦玩家,往往有頻密更換硬件的煩惱,而稍舊的硬件怎算好?有的會放在網上拍賣買去舊產品;有的幫朋友砌機時將電腦元件半賣半送;有的將賣不去的元件組裝多幾台電腦,給家人使用;也有人會送給慈善組織轉贈窮苦大眾,也可說是縮減「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或稱「數碼隔膜」)。

前幾年,已有人說電腦會變成家電一樣使用。對於大眾來說,會是福音。對於電腦玩家來說,會變得無癮,因為超頻電腦微調系統的意義愈來愈小。電腦玩家追求的秘技,有部分是為了突破一些系統的限制,達到「能人所不能」境界。然而,隨著互聯網資訊流通,所謂秘技已不像以前那樣神奇。隨著軟硬件快速更新,秘技根本失效,又或者變成正規設定或操作方法,也就是說沒有甚麼「秘」可言。

人們不會為追求「秘」才去用秘技,而是為了增強效能或解決目前問題。另外,人們往往持著「先有應用,才會學習」的功利心態去對待電腦。若果現在的電腦效能已足夠應付人們的需要,那麼,人們又有甚麼動力去學習電腦知識?

電腦應用普及不代表人們電腦知識普及,反而是人們愈來愈不懂電腦原理。即使懂得有操作方法(或秘技)亦不識應用,「虛擬私人網絡(VPN)」、「電腦虛擬化(Virtualization)」、「虛擬桌面(Virtual Desktop)」等技術一般人都不了解,更不知對他們有甚麼好處,自然也不會應用。

大部分電腦用戶仍然停留在「加速電腦」、「避免當機」、「快速回復電腦正常操作」等初學者的技術疑難上。這意味著用家的電腦知識貧乏,只知操作而不知原理,才會產生如此多電腦問題。如果養成的良好電腦操作習慣,許多電腦問題都可以避免。

以前追求電腦效能更快更新更強的電腦玩家,最終會變成講求實際的電腦用家,最終會考慮如何讓電腦解決生活問題。

當電腦變成了家電的時候,電腦又有甚麼好玩?

2008-08-22

風雨中的電腦節

踏入八月不單只學生放暑假,連帶各個大型展會都集中在這個月舉行。其中電腦節可算是城中盛事,之不過今年人算不如天算,電腦節首日竟然碰巧颱風襲港。雖然如此,電腦節如期舉行。為怕打風無人來參觀,主辦單位於是賣大包讓市民免費入場,不過這優惠只適用於八號風球高掛或黑免暴風警告之時。
(友人報料:星期五掛九號風球之後,電腦節提早下午三時結束,隨即有報導指市民不滿。)

對於電腦節來說,打風或許是壞事,但對於我這等上班一族來說,會是不期而遇的幸事。在工作上我是無必要(及無藉口)在返工時間去參觀展覽的,可是打風給我暫時放下編寫工作的空檔,來到灣仔會展參觀電腦節。

年年電腦節我都有去,老實說,除了賣東西之外,並不能期望如像德國 Cebit、美國 CES、台灣 Computex 那樣,有甚麼新產品發布,電腦節的賣點往往落在廉價促銷、IT美少女、產品拍賣之上,所謂大會主題(今屆是「高清數碼家居」)很少是傳媒焦點。既然如此,又何必當作展覽會參觀,乾脆入場掃貨可也。

今天(星期五)以為很早入場,誰不知上午 11 時到會展,已有人龍排隊等候免費穿梭巴士,接載到另一邊入口進場。原來早在上星期美食節時,由於擴建工程的關係,關閉了通往新翼的路徑,於是會展方面安裝穿梭巴士接載參觀者。要是不搭穿梭巴士的話,那就要冒著狂風暴雨走到向海邊的入口。

到達會展之時,參觀人數不多,跟去年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的場面,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攤位都已開業,有 Sales 駐守,似乎無受惡劣天氣影響。不過,今年似乎缺少了裝扮艷麗的美少女拿著產品任人拍照。這反而使我有興緻瀏覽每檔,仔細參觀。

逛了個多小時,發覺活像走進一個超大型電腦商場,說得老套一點,就像「劉姥姥遊大觀園」,產品之多令人目不遐給。多還多,但多數是電腦雜誌介紹過的,其中總有新鮮感,至少可以近短離觀察,甚至觸摸一下。例如 Antec Skeleton 砌機平台,數碼產品的充電池、D-Link 的綠色交換機、EagleTec 指紋辨識 SATA 硬碟盒,另外機頂盒、IP Cam、LCDTV、NAS、顯卡等都是場中矚目產品,而近期 IT 新寵 Netbook 更是不在話下,尤其 Asus 推廣甚力,在場限量推出 Eee PC 900A,竟有人排隊認購,為會場增添不少熱鬧氣氛。可惜的是,走完全場沒有發現最新推出的 Netbook 手提電腦 Gigabyte M912 ,卻看到 Acer AspireOne 、 HP MiniNote 2133及Lenovo Ideapad S10。

電腦節並非只買電腦產品,更多是數碼、影音、手機通訊等產品,吸引許多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我在入場及離開時就不時聽到身旁的人說想買機頂盒。事實上,有關於數碼電視的產品在會場中佔有一定份量。話說回來,硬碟機、記憶體、顯示卡、主機板等 DIY 硬件亦有特價銷售。總括而言,今次電腦節比較平均,樣樣都有,入場掃貨,各適其適。



雖然打風,仍有不少人進場。


Antec Skeleton 砌機平台


記憶卡超值會場價


「8號風球生意差,22吋LCD 賣$1499」咁抵!


D-link 綠色環保網絡交換機

機頂盒收看數碼廣播,電視顯示 8 號風球訊息。

除了硬件之外,場中亦有軟件攤位。

Acer Aspire One


這個攤位別樹一格,有點似鴨寮街攤檔。

Lenovo Ideapad S10未有現貨,場上接收預訂。

Sales 落力推銷手提電腦產品。

專為MP3 、手機而設的充電池,平常比較少見。

無端端有隊軍樂隊操過,搞邊科?

Asus Eee PC 促銷為會場增添熱鬧氣氛。

奇怪,電腦展中竟然有扭蛋機 ......

電腦商會的電腦節攤位,幾有心思。

離開時,愈來愈多排隊乘車進場。

平日人車不絕的灣仔軒尼詩道,在8 號風球高懸時,異常冷清。


2008-07-14

科技潮流拉雜談

香港不少商店打著高清迎奧運旗號宣傳商品,不單只家電數碼產品(如 LCD TV、高清機頂盒),亦包括手提電腦、高清 USB 手指等。8月舉行的電腦節相信會以高清產品作為賣點。即使沒有奧運,高清電視也會是大勢所趨。在這幾年間,將會看到 LCD 淘汰 CRT 電視的潮流。
CRT 無辦法不被淘汰,皆因高清只有在大屏幕凸顯其效果,而 CRT 電視最大應該是38吋。CRT 基本上是顯示類比視訊的技術(Analog Video),但亦可以用來製造數碼電視(Digital TV)。不過,體積龐大卻是 CRT 的致命缺點,因為屏幕愈大顯像管愈大,即使能令大尺寸電視變得便宜,一般人不會願意放在客廳。
近年發展成熟的 LCD 及 Plasma 平板電視(Flat Screen TV),由於體積小巧纖薄,即使造成大尺寸,也不嫌笨重,故此 LCD 比 CRT 更具潛力發展大尺寸屏幕。現時 LCD 技術可製造上百吋的電視顯示屏幕,而目前市場有售的以至32、37、42、46吋為主,價錢漸漸便宜到為一般家庭所能接受的程度。

高清的潮流除了電視的改朝換代之外,還要有足夠的內容和應用配合方可成事。高清內容不單純是高清廣播,也包括 Blu-Ray影碟。高清應用不單純是家庭電玩遊戲,亦包括電腦多媒體播放。如果沒有數碼電視廣播的話,或者沒有 Blu-ray 及家庭電玩遊戲(如 PS3 、 XBox360 等)帶動,數碼影音就不一定需要高清。
高清這種科技潮流,也像互聯網那樣,在技術發展到有一定可用性,加上各方面的配合,才可以平地一聲雷爆出來。北京奧運可說是高清的催化劑。當奧運完之後,高清產品又會否受到追捧?這是我想知道的事。
科技潮流一浪接一浪,從書刊、報章、雜誌等出版可以看到其間的潮流起伏。影響社會致大莫過於互聯網,其次是數碼產品。PDA 也算是個科技玩意,不過很快被智能手機取代,而無線通訊網絡個影響深遠的科技潮流,包括語音及數據網絡兩方面。語音通訊的發展比起數據通訊要早,這是跟應用有關。早期的語音通訊技術沒有網絡整合的概念,無線電話網用來傳輸數據效率不佳,近年加強了數據傳輸效率和增設有關應用,在電訊業界稱為 Convergence--語音網與數據網、電視廣播整合,固網與無線網整合,通訊應用的整合(電郵、電話、傳真、視像會議)--整合正是科技新潮流。

回顧以前的科技潮流,跟生活很有關係,往往為人類生活形態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愈是民生相關,影響層面愈大。以前的科技發展是由生產商或服務提供者推動。例如,無線電話網絡是由大財團投資數以億元建設網絡,才有無線通訊基建。又如,早期的互聯網以美國軍事網為基礎,加上大學電腦網絡組成聯網,沒有這個基礎很難會有日後寬頻互聯網的發展。當網絡基礎完備,人們可以享用高速而便宜的寬頻互聯網,各種應用才會蓬勃發展。所以有人說,人人負擔得起的科技才能成為潮流。
事實上,潮流意味著許多人一起做同樣的事情,形成一股影響社會的力量。要有很多人跟風必定是大部份人有能力購買及使用才成。這裡要指出,購買與使用是兩個能力,前者是經濟力量,而後者是知識的力量。有錢買科技,不等於能用得到。人們無法應用,無法獲得好處,自然不會想購買,所以廠商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教育消費者應用產品。以前,廠商與消費者有著科技的鴻溝,往往是由廠商向消費者推介新科技新產品。現在,受惠於互聯網通訊發達的便利,消費者容易獲得資訊,在某程度上更有識見,未必再被廠商牽著鼻子走。
談到科技潮流,自然要提一下 Web 2.0。這可說是由下而上的發展趨勢,由廣大群眾推動一種科技應用,就似是一場社會運動。我認為這跟人權的自覺性有關,明白到被動地接受企業財團及生產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或多或少受其控制,而失去選擇的自主性。人們想怎樣享用科技,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就得爭取發言權影響科技的發展路向,否則便會成為科技的勞隸。

2008-07-04

香港 LCD TV 為何這樣貴?

如有留意 LCD TV 行情,相信發覺現在香港市面上出售的 LCD TV 比全球平均零售價有差距。據市調公司 WitsView 公佈 LCD TV 價格調查報告,37吋的全高清 FHD TV(Full HD,1080p)在 07 年 12 月的平均街價為 1205 美元( 9399 港元),在香港起碼要 11000 元以上。42 吋 FHD TV 全球平均零售價約為 1536 美元(11980 港元),現在香港知名的日韓品牌(如 Sharp、Samsung、Sony)通常定價 18000 至 23000 港元之間。
近月廠商趁奧運熱潮,有些型號大減價,竟可減價一萬元,低至 13800 元。可見香港 LCD TV 實在偏貴,廠商真的食水深。反觀二線品牌 LCD TV 售價接近全球平均價。事實上,LCD TV 銷售是不斷下降,跌幅其實幾驚人。例如 04 年一台 42 吋 LCD TV售價 6300 美元,在幾年間可跌價近 5000 美元,未來一兩年再跌一倍也說不定。


不過,不同地區LCD TV差價頗大,其間跟生活指數、市場大小各種因素有關。有次返大陸,逛商場電器店,發現香港有售的LCD TV 品牌型號標價便宜 3000 多元人民幣。
看看早已有高清數碼廣播的日本的情況。日本於 2000 年藉著衛星實行數碼電視廣播,又於 2003 年在東京、名古屋等地實行地面數碼廣播,其 LCD TV 滲透率高,但平均售價卻最貴。此外,美國已開始了高清數碼廣播,政府規定 2009 年 2 月 17 日後模擬廣播會停止,實行全面數碼廣播,這或會帶起換機熱也說不定。美國電視機市場要比日本為大,令其平均售價低於日本。由此粗淺的分析可見市場大小對數碼產品的影響。如說香港 LCD TV 售價偏高,合理的解釋會是市場太小。
似乎在大陸買 LCD TV 有著數,不過產品運回香港,就變成水貨,那麼保養又如何?要是壞機的話,豈不是要運回大陸修理?

2008-07-01

單憑肉眼難分高清電視高下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機頂盒不是看高清電視的理想解決方案,香港人始終不習慣使用機頂盒看電視。作為家庭電器的電視,安裝與操作都不希望太過繁複,亦不必像電腦那樣左砌右砌來增加功能。
以筆者為例,家中有 Now 電視機頂盒、ADSL Modem、無線路由器、5.1 聲道家庭影院系統、Wii遊戲機全都接駁電視機,其間已佔用了五個電源插座,加上連接各裝置及喇叭的訊號線糾纏不休。那不單只打掃麻煩,亦帶來漏電失火的隱憂。
從玩電腦的經驗所得,電腦系統最忌結構複雜。PC 電腦採用開放式架構設計,差不多每個元件都可以拆御嵌拼,好處是靈活性高,缺點是出問題時難以判定哪個元件出事。所以愈複雜愈易發生問題,對於電視也是同樣道理。
機頂盒與電視一起操作,影響畫面質素不一定在於機件性能上,連接方式亦應考慮在內。機頂盒如像 DVD 機那樣,以 HDMI、DVI 、S-Video、色差線(Component Video)或 Composite AV 線連接電視,而這些常用音頻視訊傳輸標準在影像質素上有很大差別。這可以在電器店的高清電視示範可見到。
大型電器店通常會擺放幾十台不同尺寸的高清電視,大部分都是共用同一個視訊源。許多人在電器店憑肉眼比較每台電視的影像作為選購參考,但絕不能看到電視的真實表現,因為所輸入的訊號都一樣差,即使兩三萬元貨色,接收數碼廣播亦未能反映真正的實力。為何這樣說?有次在電器店看到店員打開機櫃,處理在場展示的高清電視機的視訊源的接駁,發覺使用的全是紅白黃三色 Composite AV 線,傳送的是類比訊號,影像質素要比 DVD 差,用來傳輸高清畫面,又怎可能出色。
電視高清影像一般不用低階 Composite AV、 S-Video 輸入,因為解像度低而圖像雜訊大,而常用接駁方式會是 HDMI。HDMI 優於色差,前者是數碼傳輸,不僅視訊音頻同一條線傳輸,而音頻可以支援多聲道的數碼杜比及 DTS 系統。色差線多用於 DVD 機作為視訊輸出,以三條線輸出類比視訊,兩條線輸出左右雙聲道音頻。
另外,有些內建數碼接收器的高清電視(iDTV),也不能祈望在電器店看到實際接收數碼廣播效果。有一次上到一間樓上影音店看見一台韓製 iDTV 播放高清電視節目,突然畫面一轉,原來店員正在調整機頂盒的轉台,全場電視機一齊轉台,包括那台韓製iDTV 。這就是說我看到的不是 iDTV 內置 Tuner 收看高清台。
這一點給我一些啟發,就是電器店的高清電視示範有許多條件限制,其間變數極多,不同機頂盒,不同連接方式,不同的影像設定,效果可以差很遠。想深一層,有多少會間電器店會將全部線路改為色差線或 HDMI 接駁高清電視。另一方面,作為視訊源的高清機頂盒又會否特別夾某些品牌電視機。
買一台電視並不只為了畫面影像,亦要兼顧音響。高清電視也不只為了收看數碼廣播,也用來看 Blu-ray 影碟、玩 PS3,電視是否支援數碼音響制式(如DTS、數碼類比)會是個重要因素,可是在電器店買電視很難試音響,即使要試也未必試得真,除非自己帶碟去試聽。

2008-06-30

高清機頂盒還會降價

數碼電視廣播的啟播,引發一股高清熱潮。許多高清相關的產品,包括 LCD TV 、高清 USB 手指、數碼機頂盒等,愈來愈受關注,而廠商及代理希望在奧運期間多出點貨,事關過了奧運之後,很難說高清還剩多少賣點。尤其是這幾個月全球經濟走下坡,通脹壓力日增,普羅大眾生活漸趨節儉,對於奢侈品的需求自然不及早一兩年那樣殷切。
許多人都認為LCD TV、數碼機頂盒、高清 USB 手指等數碼產品會降價,事實上也真的是如此,尤其是不能獨立操作的高清 USB 手指,似乎難有高階產品出現,而且逐漸降價,由去年六、七百元降至四百元以下。
至於數碼機頂盒去年年尾甚為好銷,今年三月以後幾個品牌都推出整合式數碼全高清 LCD TV,即所謂 iDTV(Integrated Digital TV),似乎會有降價的可能,但卻影響不大,皆因高清機頂盒還有錄影高清節目的賣點,相信與 DVD 錄影機有直接競爭。或許人們把高清機頂盒當成錄影機使用,所以不必急於降價。
數碼產品降價是必然趨勢,問題是降價速率有多快。不過,我就覺得無可能賤賣。數碼產品之所以大減價若不是產量過剩供過於求,就是發展新技術促使生產成本下降。如果數碼機頂盒無人問津的話,廠商寧可停售利潤微薄的低階產品,也不欲低價促銷做爛市。所以,機頂盒的售價一定有底線,究竟是一千還是千五元,視乎市場狀態(有多少競爭產品)、相關配套產品的銷售情況(LCD TV 滲透率)、科技潮流的轉變(高清廣播潮流的過去)等因素。
我以前認為高清機頂盒市場不甚有前景,皆因 LCD TV 太貴,又高遠計,市場應該走向 iDTV ,所以高清機頂盒即使不是過度產品,也需要轉變市場定位。若果高清機頂盒「不務本業」整合更多多媒體功能的話,例如從 PC 電腦串流播放數碼影片,相信還可以賣貴一點。

2008-05-17

微軟 Windows 的成功在於用戶的惰性

Windows Vista 作為新一代視窗系統,引起許多人反感,人前人後聽到不少批評和投訴。我就覺得反正用得不開心,不如轉用 Linux 好了。不過,人們始終只會用 XP 。老實說,如果 Linux 能流行的話,那就是天大喜訊。可惜人們太過倚賴微軟 Windows ,不僅是一般電腦用戶,連帶 IT 業界都是。

電腦多問題的批評早已習以為常,我覺得電腦無問題不會是好事,正所謂有苦難才會珍惜幸福。由於硬軟件設計缺點,又或者廠商為保自身利益故意設下限制,有些電腦操作困難是必然會發生的,如果大部分用戶都可以自己搞掂的話,電腦雜誌的疑難排解欄目可以關門大吉。

新聞指微軟已將 Windows 7 預覽版送交美國科技委員會檢查,而在網上流傳的視頻 Demo ,微軟方面證實是假貨。我奇怪,若說2010年才推出 Windows 7,交給科技委員會的預覽版會有多少功能會保留下來。現在 Windows 7 的具體功能是個謎,大家都只是猜測,積極一點的是提出未來 Windows 應該有甚麼功能和應用,讓微軟去跟進。我覺得這比起光是投訴更為實際。

其實,電腦高手根本不受操作平台限制,無論是 Windows XP、Vista、Linux、MacOS 等都能應付自如。作為電腦玩家,我很想轉用 Linux ,但由於工作關係必須講 Windows ,真可謂身不由己。
電腦平台的選擇是基於許多因素,應用軟件比起操作系統穩定性、兼容性更為重要。另外是個人習性和喜好,在這方面我已盡量保持中立,不會糊亂批評某個操作平台,事關別人花了許多心血去開發,應該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某程度上,我訓練自己的適應能力,不想縛死在某個電腦平台。

Windows 成功的原因有一半是用戶的惰性(歷史因素),有一半是基於電腦應用的考量(生產力)。 XP 推出初期也有不少 Bug,當為大眾所接受,人們就會習慣它適應它。有些 XP 用戶不接受 Vista,可能是自我認同的問題。把 XP 跟自己關連起來,愈多人使用 XP ,似乎自己愈有面子,愈有勢力。 XP 之所以多人用,跟應用軟件有莫大關係。所以微軟積極拉攏開源社群(Open Sources Community)支援 Windows 平台,開發多些 Windows 軟件,以及提高跟 Windows 系統的兼容性。

四川大地震災情怎可不聞不問

四川發生大地震舉世皆知,在工作上收到好幾份新聞發佈,都是有關於IT公司義賣籌款賑災活動,多少體驗救急扶危的同情心。正當社會各界全力救災,網上亦有廣泛的討論熱潮。說是熱潮,一點也大誇張。
香港對大陸捐錢救災是出了名的,早十多年前華東水災,真可謂出錢出力,娛樂界甚至為華東水災大行動作了一首「滔滔千里心」,以呼籲香港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今次四川大地震,除了電視報紙傳媒熱烈報導之外,網上傳媒亦扮演重要角色,大量災區圖片、視頻、新聞 24 小時不斷轉播,發揮很大影響力。即使不看新聞網站,不上討論區,人們私人互傳電郵,多少會轉錄有關四川大地震的消息。如果是有血性的話,不能可視若無睹。
這個世界甚麼人都有。有些人包拗頸,正式是「人做我唔做」,在世上除了關心自己和家人之外,甚麼都視作等閒,相當自我;有些人內心充滿偏執和慍懟,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冷對別人的苦難,在網上討論區及論壇大放闕詞。這可能是借題發揮,借嘲罵人諷刺人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這些心理不正常的人專做嘩眾之事,以搏取別人關注,其實很可憐。
由於工作的關係特別留意有關四川大地震的網上視頻,發覺實況視頻都有好幾個,雖然數目不多,但卻反映人們在地震一刻的反應。這些實況視頻有的是網民自拍,有的是閉路電視錄影,內容比較平淡,畫面不震撼,自然不及電視台錄像那樣煽情。然而,這可能真實地反映一般城市人所經歷的地震。

閉路電視中的四川地震一刻

2008-04-26

人到無求:科技的止境

香港小說作家中,最具名氣莫過於金庸倪匡。金庸先生除了舊作翻新之外,近年已少有著作問世。倪匡先生仍然活躍於報章寫專欄,保持一定曝光率。或許他是以寫科幻小說馳名,故此文章內容多會涉及電腦科技。
今日讀了倪匡先生一篇談及語音輸入法的專欄文章,講述他用聲控電腦寫小說的經驗。作為一個七十多歲老人家,倪匡先生對電腦科技的接受程度,竟比年青一輩更開明,卻是此料不及。

記得幾年前向同事提議寫語音輸入法及聲控電腦的文章之時,我一開口便遭斷言拒絕,完全不考慮任何可能性,理由是「無人會對著電腦自言自語」。這分明是對科技應用說「No」的態度,封閉思想,自我局限,我覺得極之不智。
電腦雜誌之所以有人看,皆因科技突飛猛進使然。若非硬件不斷升級,電腦創新應用層出不窮的話,根本無可能有充夠內容吸引人看電腦雜誌。發掘科技應用的可能性,不僅有助於社會進步,亦為書刊雜誌創造生存空間。
觀乎近年的電腦發展,人們似乎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創新科技,甚至可說是開始形成保守勢力。最明顯的例子是Vista 的反動。對我來說,反對使用 Vista 並不是壞事,若能對微軟造成壓力,提早推出下一代視窗系統 Windows 7 的話,那就更加好。
問題是,有人不用 Vista 的原因是不習慣操作方式的改變,覺得十分難用。站電腦用家立場,無可厚非,亦反映人們對於舊科技心存惰性,不願求變。將來出現使用者介面的創新改革,例如立體滑鼠、3D電視之類,肯定阻力極大,因而令電腦科技發展停濟不前,有可能百年後電腦一直沿用傳統滑鼠/鍵盤的操作模式,就正如我們現在使用效率低的QWERTY格式鍵盤一樣,毫無改進。
我強調電腦操作模式的重要性,是因為它有助於創新電腦應用,況且目前的電腦硬件效能不斷增強,在某程度上,已超出一般用戶的需要。人們覺得電腦夠用,就不願升級硬件,或要求最新最快的電腦。那麼,電腦由創新有趣的玩意變成尋常家電,可以大書特書的空間所餘無多。
或許微軟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設計 Vista 時對硬件要求高一線,目的似乎是想用盡現時電腦硬件的性能,以及逼使舊電腦升級。另有人提出陰謀論: Vista 之所以「大食」,或許是商家的短視,希望盡早將產品推出市場,而不願花時間精益求益,於是以強大硬件遷就軟件設計。無論如何,電腦軟件不可能一推出便是完美的,必須不斷改進。

補充:語音辨識技術已發展了頗長一段時間,已有一定可用性,近十年已有商業產品推出,例如 IBM ViavoiceDragon Naturally Speaking廣東聽寫王等語音辨識軟件,可是在香港始終流行不起,可能跟香港人口語與書面語分家有關。
如像倪匡先生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作家,出口成文,用起語音辨識自然得心應手,大大加快其寫作速度。另外,語音辨識可以減少長時間凝望電腦的需要,或有助於精神視力日漸衰退的老人家操作電腦。
據說,1930、40年代推出奇幻小說《蜀山劍俠傳》的還珠樓主,不必自己動筆,而是一邊口述,一邊由幾個寫手輪流幫他筆錄,所以寫小說速度極快。如果此君仍然在生,可能會很想用語音辨識技術也說不定。

2008-04-13

優化秘技與電腦操作習性

硬件超頻(Overclock)是令電腦玩家著迷的玩意,不過電腦發展到了這個年代,超頻已不及從前那麼重要,因為電腦硬件強大,超頻的需求不像以前那樣急切,而超頻帶來許多副作用,例如硬件過熱往往造成電腦不穩定。
跟超頻同樣熱門的話題,相信會是系統優化(System Tweak),也能跟超頻一樣提升電腦效能表現。電腦書談論的系統優化主要是從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設定入手,包括改變系統管理記憶體的方法(如增加 File Cache),或關閉某些功能(如減少背景執行的程序)等,都會加快系統操作的順暢程度和效率。
不過,系統優化並非萬試萬靈,視乎個別電腦的情況而定。通常硬件規格低的電腦,系統優化效果顯著,真的可提升一倍操作效率。那不像超頻那樣使硬件超荷工作,而是在硬件負荷範圍內,將其效能全面發揮。在某種意義上,系統優化是聰明地善用硬件效能。那並非只改變一兩個參數那樣簡單,很多時跟用戶操作的習性有關。
例如說,將在桌面擺放超多圖示,會令開機速度變慢,令人眼花瞭亂,找不到想要的圖示,反而失去便捷開啟檔案執行程式的好處。優化方法不是增加 Icon Cache,而是減少桌面圖示數目,即是改變操作習慣。
有關於操作習性的文章並非難撰寫,而是欠缺賣點。凡是技術操作總會有秘訣和技法,施展出來的效果看來很神奇,道理說穿了便不值錢。電腦操作也是一樣的,例如專業電腦排版常用捷徑鍵(Shortcut key)簡化重複操作步驟,操作效率的提升何止兩三倍!然而,電腦初學者通常專注於視窗拉下選單的操作,而不會使用捷徑鍵。
一般人對於捷徑鍵缺少認識,也可說是跟電腦書刊和電腦教學有關,因為視窗操作容易變成步驟讓人記住,按鍵相對來說會較抽象。以圖像表達按鍵操作,不及視窗操作那樣有說明作用。故此,電腦書較少教人用按鍵操作電腦。
除了「少談按鍵操作」之外,「多用視窗擷圖」亦可算是香港電腦雜誌的特色。有次跟友人聊天,說大陸電腦雜誌太多字很難看,不像香港雜誌那樣多圖。以圖文比例比較,大陸電腦雜誌接近小眾的專門雜誌,七成文字三成圖,而香港電腦雜誌跟大眾化的潮流雜誌接近,大概是六成圖四成文字。這樣的設計反映辦雜誌者對自己雜誌的心態:迎合大眾讀者。
一般讀者通常喜歡看圖多於看字,在香港這個不重視文字的社會尤其如此。問題是,專門知識往往概念解說居多,較少訴之於情感的圖片。香港電腦雜誌的設計心思不在於說明概念和知識作出優化,而是注重版面美觀。

2008-04-09

電腦過熱常會導致當機或重啟

天氣開始轉熱,電腦容易出當機,尤其哪些散熱不佳的電腦,最易發生問題。一般電腦用家可能未必認識到熱力對於電腦的影響,這其實是有賴於電腦雜誌進行教育工作。 不過,現時電腦雜誌也較少提出電腦過熱問題,事關電腦散熱並非新鮮話題,卻是每個電腦用家都有機會面對。如何知道自己電腦突然關機或重啟,與過熱有關?

答案是,靠觀察。當電腦進行壓縮資料之類的 CPU 運算密集的工作時經常當機,最有可能過熱,每次做同樣工作便會當機,十居其九跟過熱有關。最好是測試一下硬件溫度是否正常,以找出問題所在。
一般做法是查看 BIOS 的硬件溫監察數據,或許執行硬件溫度監察軟件,又或者直接放探熱器到 CPU 進行實測。
我發覺不少檢測 CPU 硬件溫度的軟件都要夾晶片組才能讀取正確資料,否則會出現離譜數據,所以最好找一些支援自己主機板的測溫軟件。
那麼,CPU到底到達哪個溫度才算是過熱?以 AMD64 雙內核處理器為例,當 CPU 高於60度漸趨不穩定、變慢或當機。一般 CPU 操作溫度的準則,是室溫加10至20度為宜。

2008-03-31

懷舊的梏桎:不停重覆昨日的我

很久沒有看電視,星期天偶然看了一集「鐵甲無敵獎門人」,雖然是全新製作,卻有懷舊感覺,看似熟口熟面。今集竟然玩「人肉俄羅斯方塊」,完全複製日本遊戲節目。
看了「獎門人」後,撩起上Youtube網找相關短片的興趣。一找之下,發覺為數不少。那會否在「獎門人」再重溫網上的日本遊戲節目精華一次?看多幾集「獎門人」自會知曉。

美女俄羅斯方塊




無論如何,香港似乎愈來愈喜歡懷舊,香港網上論壇紛紛開了懷舊版,專門討論故人舊事。這反映年長的網民愈來愈多也說不定。
一般人認為懷舊是老人的專利,年輕人通常愛好新鮮事物,只會向前看,很少回頭望。然而經年屢月長時間上網,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容易變老,事關閱覽的資訊太多太雜,看到世事變化太快太急,總不免有滄海桑田之感。
有人說上網一年相當於在現實世界中生活七年,這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日夜對著電腦屏幕,運動不多做,精神體力耗費於應付不斷湧來的資訊,人又怎能不變得蒼老。這使我想起以前看過的新聞,說患上老人症的十多歲小孩樣貌卻像八十多歲老人。
跟未老先衰相反,相信會是成人孩童化。孩童化可視為對現實不滿的反叛行為,寧願放棄自己應有的社會角色,逃避到兒時的記憶裡。那也算是一種另類懷舊,身心完全投入昔日快樂時光。
我會對故作小孩童行為思想的成人,視為「返老還童」現象,原本是老人經歷的狀態提前在盛年的人身上發生。當真的老了,又會變成甚麼樣子?

2008-01-02

電腦也有文化

電腦雜誌有許多種類型,但很少談及「電腦文化」。電腦也有文化嗎?
若果一件事物經常介入人們生活,影響著社會大眾,這就足以構成文化現象。人們經常上網,網上的活動影響日常生活,思維和觀念亦因此而改變,那人們就當互聯網是種文化現象去研究。電腦普及是互聯網盛行的基礎,大部分人上網都使用電腦,電腦可能更與人們的生活貼近。
對於以寫電腦文章為業的我,一直強調電腦的工具論,即是電腦無論軟件或硬件都只不過是工具,本身無分好壞,只在於人如何應用。電腦太過強調工具性,便會忽略精神的意義。
自BT出現之後,工具論的觀念更應堅持,否則BT被定性為作惡的軟件,就有藉口全面禁制。然而,禁了煙槍是否能防止人們吸食鴉片,是另一種討論。無論BT又好,互聯網又好,電腦操作又好,在國際社會帶來普遍性的影響。促成更多人願意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知識、時間、精力,去建立、促進和豐富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不過,人們不會歸功於電腦科技,只說是網絡將連繫世界--網絡締造人類文明。
言歸正傳,如說電腦能構成文化的話,那裡可以找到。我覺得是對人類的操作習性的影響。
電腦一直強調人性化的設計,因為早期的電腦是抽象難懂的機器,操作者要學習一套使用電腦的方法,所以電腦業界主張電腦去迎合人,而不是人去遷就電腦,採用User friendly、User experience等口號作為電腦設計的宗旨,令電腦成為善解人意的工具,於是電腦變得愈來愈易用。
有些人說電腦變得愈聰明,人變得愈蠢,為人的未來而擔心。不過,要指出的是,這或許是觀點與角度。現在的人傾向於形象思維,而較少耐性去了解抽象概念,是大勢所趨。缺乏掌握抽象思考的能力,在某個角度,會是思考力不足的表現。
電腦的圖象操作介面或可列為人們思考力下降的罪魁禍首。事實上,現在電腦軟件的設計,多以圖示(Icon)和按鈕(Button)取代文字描述。人們只要用鼠標點按剔選便能完成工作,而不必理會背後的工作理念。有些人學完電腦後,記住每個步驟,但可以完全不知自己在做甚麼。這會是過度側重工具性的弊病。
電腦效能愈來愈強,令人們不必呆等電腦回應。這反而令人失去耐性。沒有耐性是否令人變得短視,難以追究兩者的關係。不過,人們習慣了快速回應,顯然加強了人們追求更快更強的慾望,尤其是電腦速度和容量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今天,人們似乎以為高速增長是理所當然的事。沒錯,電腦科技一日千里,無疑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成長速度,但是身處於高增長的社會中人的心靈承受得起嗎?
高速增長、圖像思維、即時回應、使用者經驗,這些都是電腦科技給人的印象,亦可算是我們生活的寫照。電腦變得與人貼近的同時,人們亦因電腦接觸得多的關係,無形中改變了對待人和事的生活態度--要求別人要像機械一樣高效能,又要像軟件一樣容易操作。電腦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正面影響多於負面,不過凡事過猶不及,當事情走向極端總不會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