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5

寫作的方法論(一)

儘管教導寫作不是我的工作,可是在編務上我免不了要評析文章,指出其中可以改善之處,提供一些意見使作者能針對讀者的需要。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及提議,未必所有人願意接受,更不是所有人會即時改正。我覺得與其文章寫好後修補,不如在寫前想清楚,避免不必要的錯誤,來得更為實際。如有這個想法,那就會重視寫作規劃,即會在佈局謀篇上下苦功夫。
文章應該如何寫法,相信寫手心裡會有個譜。可是我見到的問題是,有些寫手的文章有著結構性問題,不能只改寫句子就算,有需要改動段落編排,甚至需要將文章重新建構(相當於重寫)。就我看來,會覺得有需要給予寫手寫作指導。許多時,批評別人並不是討好的事,但不給出有建議性的意見,又不是我的習慣。有時講得太多,未免惹人煩厭。從事文字工作的人搞到要人教作文,會覺得很丟面子,甚至自尊受損。但是有讚無彈,或者勸百而諷一,就可有水準之作嗎?
寫作有點像傳統的技藝,採用傳統師徒制教授,可能比起學校課堂學習更有好處。這裡講的好處,並不單只在於技巧和知識,亦包括對待自己專業應有的態度和道德操守、自我完善的追求、悟性的培養,以及如何從別人身上學習(偷師)。
如果以下提到某些寫作陋習,你覺得自己也曾犯過,請不要對號入座,因為這是多年來的觀察,有其普遍性。文中有些心得,可說是我自己久病成醫,從敗筆中汲取的教訓。以下主要談論一下雜誌文章的結構概念和入門手法。

電腦文章雖然不以修辭為優先,但必須重視結構,而文章結構是較難理解,亦是難以掌握的東西。文章基本結構相信許多人都知,最常見的會是「起承轉合」。這常用於故事寫作,是種傳統的寫作方式。雜誌文章大概如此,當然會有例外。為了方便起見,我按版面編排的觀點,將文章拆分為三個單元:引言(Introduction,或稱 Lead)、主文(Block,或稱 Body)、結語(Conclusion,或稱 Ending)。「引言」相當於「起」、「主文」於「承」及「轉」、「結語」相當於「合」。 這裡配以英文,反映這三個單元另一種意義,稱「引言」為 Lead ,強調有引導作用,寫文應該引領讀者進入知識之門;稱「主文」為 Body,強調文章如人體一樣是有血有肉有骨架的軀體,各部分應該有機組合,環環緊扣;稱「結語」為 Ending,文章應該「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給與文章完美的結語,跟有美好的引言同樣重要。

在概念上,文章可視為一段段文字塊的整合,而每個文字塊都有其功能和作用。「引言」的作用是引興題目,點明題意(或稱應題),扼要說明文章所要論述甚麼,如是探討一宗事件一個現象,宜給與讀者一個概念性的斷論。引言不能太長,長度不宜超過主文的五分一。這裡很難給定一個字數,很多時視乎情況而定。如果只有 400 字的短文,我會有兩句作為引言。如果是十多頁的長篇文章,引言可以有 500 字,有需要的話,加個撮要簡表作為每個部分的題要。
「引言」是讀者第一段接觸的文字,重要性僅次於標題。所以引言不要有錯別字,而且要寫得精練有力。「精」是無廢話言之有物;「練」指文字嫻熟,避免用生僻怪語;「有力」指有感染力,務使讀者有必看的理由。重點在於「有力」,而「精練」是達此目的的手段。所以,有時為求引起讀者共鳴,即使用上口語俗語也在所不計。在某程度上,「引言」跟產品包裝或標語口號(Slogon)差不多,用來向讀者推銷文章。引言起著應題作用,可是許多寫手都不注重,事關作者設定的大題,往往被人改掉,應不應題又有甚麼所謂。站在讀者立場,文必須對題,否則有被欺騙的感覺,這個對文章內容可信性大打折扣。人們不會把雜誌文章當作失實廣告那樣向銷委會投訴,但誤導讀者的後果可能很嚴重。所以起題必須小心。

「結語」許多人當作結論看待,其實也未必一定。我個人並不認為每篇文章都要有結論,但有些讀者的閱讀方法,先讀「引言」再讀「結語」,因此以「結語」凸顯作者的觀點和評論,會對讀者產生影響力。為何會先看結語?例如說,一篇顯示卡測試報告文章,許多讀者對於細節不感興趣,最想知道的是這張顯示卡好在哪裡,是否物有所值。讀者會直接看結論,然後細閱內文,看看這個結論如何獲得。這就是說,讀者不一定會由頭到尾順序地閱讀文章,亦可以先看文尾的「結語」再回頭看主文。在某程度上,「結語」也應如「引言」那樣需要有說服力,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當意識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便會明白將文章分段起小題的重要性。
以前學校老師教我,總結不要加入新觀點。我不太認同,後來覺得有其理由。如果讀者從結語看起,發覺無法在主文找到論據支持結語所提供的觀點,儘管觀點正確,卻不會是嚴謹的寫法。

「主文」即是文章主要的組織構成,具體來說,就是小題所封裝的段落。有些寫手無分段的概念,或說隨意分段。編輯往往按段落來起小題,作為亮點(Highlight)。那麼,就不會跟從作者的分段或原設小題,而應該根據段落重點另設小題。要是這樣做的話,可能會很困難,何以見得?有些作者一段落包括六七句,其中有三個重點,如用一個小題來概括未免有點浪費。若把三個重點鋪寫成三段文字或舉例說明,令文章觀感截然不同。不過就算作者肯補寫,但版面空間有限,結果這種優化是不會實現的。
要明白,小題為了方便閱讀而設,代表一個切合點,就像書本的目錄一樣,讓讀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閱讀的部分。如果文章編輯肯在小題上花心思,讀者看一眼便明白文章的內容。小題跟大題一樣,在讀者心中留下印象(傳情),凸顯文章的優點,因此小題講求修辭,有時甚至寫得如像詩般精練,務求吸引讀者注意力。我以前把小題看作對文章的加工,例如小題採取劃一字數和句式,真的可以用小題來講故事。不過,這種做法只能在長篇有用,短文的容量有限,多幾個小題反而累事,只會增加排版難度。況且,香港電腦雜誌傾向於字少圖多,版面都盡量給圖使用,小題並不太注重。

小題反映文章結構,應用於文章規劃上,可演變成先有小題後作文的寫作方法,即使是以前中文老師常說,寫文前要先擬定大綱。不過許多寫手不做這種事(我指是製定大綱),一來是文章短,二來是不習慣拘束。我以前寫作長文時,為了向編輯交待,大綱必備,其中說明文章各部分內容,有時也包括起小題。後來發覺大綱愈寫愈長,索性將大綱文字融入引言或結語,又或者將大綱變成各部分的引言,以免浪費文字。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小題下還須有引言?這是基於寫作結構觀念而設,這意味著一篇長文由多篇短文集合而成。這樣做的好處是容許多人分工寫作,除了提高效率之外,亦可讓合適的人寫自己專長的部分,質素有保證。如果寫手無法勝任,或覺得太難,可以找人替代。要明白,寫長文有可能會尾大不掉,無法完成。若果分工得細緻,工作壓力分散,成功機會率較大。當然有利必有害,分工會令參與者跟作品疏離,未必會全力以付。所以無人監工,又無一個熟知全局的編輯作出整合及增刪潤飾的話,成品可能要比一個人的創作差。所以多人合寫的文稿,事前規劃及參與者的協作能力很重要。
規劃長文組織的經驗,不可能在週刊中日常編務寫作中獲得,故此台灣有所謂企劃編輯,處理一些專題文章,而香港則較多用叢書主編,將長文變成小書。這會是香港常見的發刊模式。按照我的觀點,無論文章長短,都需要規劃。事實上,有些短文可視作長文的綱要,將其內容鋪排引伸,不難寫成一本小書。當然教學文章會容易做到,報導性的專題文章也有可能,但要視乎題目而定。

以上是基於版面編排的觀點,談論文章的構成和寫法。如果你經常寫作的話,或多或少會有參考價值。無論如何,思考是寫作的根基,思考往往超於文字,所以捉緊思考化為文字,是寫作必備的重要才能。

2009-08-08

作者的苦悶

近年,有識之士意識到人們普遍的寫作水準下降的趨勢,有人認為是人們不善於閱讀,以至劣質文章充斥主流的雜誌報刊。有人認為是書刊出版粗製濫作比比皆是,要明白,書刊質素固然取決於參與其事的編輯及寫手,另外亦跟雜誌報社的營運方式有著莫大關係。須知道,寫手無心機寫,很容易交「行貨」。編輯為了應付大量版面而工作繁重,無法逐篇細閱,但求無錯別字,就算內容空洞不實,亦照刊如儀。若果是個別從事員的問題,可說是未夠專業。如果是整個行業都是如此的話,那就是行業生態的問題。
就我個人見解,社會文化意識低落會是出版太過商業化的流弊,主因是出版社重量不重質所致。例如說,老闆要求在短短幾個月內推出若干本書刊,開出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挑戰員工極限。有鬥心的員工雖然敢於接受挑戰,但心底裡未必認同賺錢至上的工作目標,有些員工於是採用消極的交差心態處理文稿,甚至將怨氣發洩在稿件上。
當寫作變成交差時,能夠達標已算很好,不要期望能產生精品。即使不達標也要出版,於是用相片用文字將版面填滿衍敷了事。若果寫手與編輯全都抱著這種交差心態,這份雜誌不會有太多創意,也不會給讀者甚麼啟發性。讀者會花錢買雜誌要看「行貨」、「膳稿」?這是明知故問。事實上,一本雜誌不必篇篇精彩,重點不在於是否有絕世「好」文章,而是在於讀者是否覺得值看。從商業角度,一切生產活動旨在獲得最大利潤,計算在於成本與質素的平衡,正如消費者會考慮性價比,商人何嘗不是。
問題是,書刊不同於成衣、皮鞋、鉛筆等產品那樣,可以按照一個模子大量複製生產。但是,把寫作這種需求極高創意的工作當成工廠生產線那樣去營運,我覺得很不智。長遠計會打擊寫手及編輯的士氣,最終變成「寫作為求交差」的工作態度,造成許多問題。
這裡談一下個人經驗:我以前寫稿被要求寫到最好,一稿多校多改,相當用心。多年後,我不能將對自己的要求加於別人身上,因為無限度地編修優化內容,不是所有人願意接受。另一方面,我發覺自己編寫的文章只在一個星期內才會有價值,寫作的意義大減,這使我意興欄柵,不願將文章跟自己關連起來,由此將寫作的熱忱為理智的工具性所取代。
那時覺得,電腦文章一如罐頭那樣,過了使用日期便等於無用。這比起報紙的資料可用性更低,因為新聞具有歷史價值,留待學者來研究整理,作為寫作材料。電腦文章只為應付一時的需要。但是,文章連基本的用處也沒有,更不必談有甚麼保留價值。這的想法改變了我交差心態,肯定了我工作的意義--就算是製造用於即棄的衛生紙也好,好應該做到用家滿意,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有時候,工作環境不容你有所發揮,至少做好本份,我常說「工作時工作,休息時休息」,儘管保持適當的工作節奏,這樣才能長做長有。若果不想濫寫濫造(寫壞自己支筆),我覺得首先要在產量與質素取得平衡。寫出一定數量及速度之後,重點要放在保持水準,這才是重要的。
有朋友說,人生如跑馬拉松,只有不停跑才能到終點,寫作何嘗不是。我覺得寫作的路途比起馬拉松更長,若要順利跑得全程而不中途離場,適當的休息是必須的。就算一個人甘願出賣自己技能和努力,把自己當成滿足別人對知識慾求的工具,亦不可能經年累月無間開動。人始終無法將自己變成寫作機器,必須要控制及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這會影響人的思維及寫作能力。
根據我的經驗,寫手最常遇到的問題,往往是長時間高壓力下工作。西人稱之為 Writer's depression。這不僅減低寫作質素,亦會減低寫作意慾,癥狀包括體形變化(如暴肥暴瘦)、生活節奏失調(如日常顛倒)、四肢無力、無精打采、整天發呆、反應遲鈍。有些人會對任何人或事都缺乏興趣,甚至了無生趣。有些人整日坐立不安,不能集中思考一件事情(專注力差),對於責任採取逃避態度。出現 Writer's depression 的人承受著極大壓力,往往影響身心健康,有些甚至有自毀傾向。
在 Writer's depression 之下,有些人傾向於用文字抒解自己的心情,例如用了許多感情色彩濃厚的字詞,即使文章不恰當的地方。有些人寫作的內容有悲觀和暴力傾向,往往暴露人性醜惡面,或作出過於負面的評論。這些都是作者的情緒不自覺流露於文字中。如指出他文章有這些問題,通常覺得有點懊悔,承認用詞偏激,願意作出修改。然而,具有偏執性格的人根本容不下別人的意見,一律不會妥協。這類作者的心魔極大,要麼成為強大的寫作動力,要麼愈寫愈消極。
寫作老手總有機會遇到 Writer's depression,有些人明白無論怎樣努力也寫不出的時候,應該去散步或者做運動,甚至放假去旅遊,這樣有助頭腦變得清晰,提高思考活力。有些人喜歡看歷史書或翻閱舊相簿找回失落的靈感。有些人會找人聊天,分享心中的情緒。有些人會學習另一種知識和技能,尋回學習的動力。
Writer's depression 有時亦會正面的作用,有些作家將自己這段經歷寫出來,成為小說的一部分。西方智慧常將苦難視作考驗,對於一個寫手來說,Depression 也有著同樣意義,正是決定自己如否適合幹這一行。如果捱不過去的話,應該要另覓出路。

2009-08-01

寫作的用處(三)

在我寫作的生涯中,主要是為雜誌寫電腦科技相關的文章。我的文章有的寫給專業電腦玩家看,主要的讀者對象是電腦初學者或不諳電腦的讀者。這其實跟雜誌的內容和風格有關,在工作上,我寫的內容得很蕪雜,但知識範疇始終不離電腦網絡技術、互聯網文化、資訊科技等,算是技術型寫手。我將這類文章大體歸類為說明文。按字面解釋,說明文指說明事物、技術、原理、現象的文章。由此可見,說明文的寫作很廣泛,用處主要是為人提供學習的材料,令其增廣知識明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得最多的說明文相信會是教科書,說明書、操作指南、食譜等亦是屬於說明文。有類英文書叫「For Dummies」系列的叢書,類似我編寫的普及性教學讀物。在電腦雜誌中,說明文有著顯著的比重,即如業界分析、報導性文章、產品介紹等,都有一定的說明成份。事關許多電腦技術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例必要解說,否則看不懂。所以夠格的電腦文章往往出現資料性的文字框(Text Box),專門用以解說某項技術,某個專有名詞的短小文章。
電腦雜誌的說明文類型大概可分為:教學及解說兩種。前者解答「How-to」的問題,後者解答「What-is」或「How-to-work」的問題。兩者的寫作形式各有不同:前者多用步驟示範(Step by Step);後者多用論文形式(Assay)。當中會用到列表、圖解,逐點說明(Point form)等表達形式。以上分類未免籠統,但為方便說明,先建立起一些觀念,從結構性觀點去逐點解釋會比較容易明白。以下簡述一下電腦說明文章常用的表達方式:
步驟示範(Step by Step):這種說明形式多用於電腦雜誌,因為電腦軟件多採用「精靈(Wizard)」形式引導用戶完成操作,因而有關電腦軟件的操作解說會大量採用這種形式。雖然我不喜歡 Step by Step 的寫法,但的確為寫手及讀者帶來不少方便。其缺點是缺乏彈性,有時過於繁瑣。從寫作角度看,Step by step 可視為圖解的一種,文字容量相對少,加上為了遷就版面,文字需要寫得很精簡。
列表(Table):許多人都不把列表當作文章一部分,但在電腦文章卻是重要的內容構成。常見的列表,如技術規格表、 Benchmark 測試數據、功能比較表等,大部分量化數據都可以用列表形式。電腦文章常會提出許多數字,採用列表形式會比較清晰,亦方便作出比較分析。一般人用表,多會是表歸表,文字歸文字,兩者好像無關,有些人甚至完全不去解釋列表的用意及其中數字的含意,就似表格是一張襯圖那樣可有可無。事實上,數字在電腦文章扮演著重要角色,沒有解說的數字對於讀者的用處不大,而聰明的讀者才會看懂其中含意(聰明的讀者畢竟佔少數)。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讀者有同樣的知識背景,而且能見微知著,運用列表時解說清楚會好一點,尤其是當列表佔用大量版面的時候,我覺得有需加一段引言將列表的重點提出。這會是負責任的做法。
圖解(Graphics Presentation):這是種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表達方式,如前所述 Step by Step 是種圖解,因為寫法是一個圖配一段字,在版面上圖像的佔有率很大,人們通常是先看圖才看字。圖解不限於步驟形式,亦可以圖中有文,例如解說系統構成的方塊圖(Block Diagram),這主要用以說明系統各部分(概念)的關係,所以除了用文字外,還會應用箭咀或其他圖示,視乎你如何去強調重點。方塊圖可視作一種圖像化分析方法,例如 Mind map(心智圖),又如以前電視雜誌或某些小說中的人物關係圖,有些中文教師利用方塊圖來輔助解釋課文。在電腦業界中,運用圖解的機會極多,專門技術文章(White Paper)會用到,技術發布會上使用的 PowerPoint 簡報,往往大量使用圖解說明。
除了方塊圖外,列表亦可變成統計圖表。有些編輯偏好圖表,認為較形象化,但有時要看情況而定。關於圖與表的運用有著不少地方注意,在此不詳論。此外,一個圖也可以達到一系列 Step by Step 步驟的功能,即是流程圖(Flowchart)。這種圖通常要作者自己繪製(或修改別人的圖解)。有能力自製方塊圖(不是抄襲),表明作者對於他想說明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見到圖解,我通常會對文章內容有較大信心,知道作者不會完全照搬或硬譯別人的文字。
逐點說明(Point form):這是許多學生寫筆記(Notes)的方式,在理論上比較貼近讀者處理資料的思維,會是較容易為讀者接受的寫作方式。既然用得 Point form ,那就表明作者對於其所解說的內容有著結構性的認識。
有些人不喜用 Point Form,覺得不似寫文章,因為文章需要有起承轉合,而 Point Form 將段落之間關係弱化,甚至可以不必理會上段與下段的關係,所以寫 Point 比較適合不注重文筆的人。若果文章結構好,很容易變成 Point Form 形式。使用 Point Form 並不代表重點之間無承接無關連。我覺得 Point form 只在思考和寫作習慣而已。
過去外國電腦雜誌常會出現如像「100 種電腦技巧」、「1000 種秘技絕活」之類題目的文章,在文章結構上,可視為 Point Form 的變種或衍生物。有一種寫法是將數十篇短文組合成長篇文章,這方便多人合寫,好處是集各家之長,提高工作效率。這種大堆頭的文章對於讀者有一定吸引力,認為總會有幾個合用的方法或技巧可以學到。這類文章中編輯起著主導角度,如不作出適當的協調,往往出現前後矛盾、語意重複等問題。另外比重控制亦重要,為避免篇章不均的問題,在寫之前應該要作出合理分工,統一文章寫法,並提供精確的寫作指示給寫手。要明白,寫手一般只顧自己所寫的部分,較不會考慮全局安排(Full Picture)。

以上談及表意工具,包括圖、表、重點陳述,並不同於一般人認為寫作只是純粹文字創作的觀念。對編輯來說,文字只是一種工具,如無法完整表達我的意思,那就要動用各種輔助表意的方式,來讓讀者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概念和思想。這是基於以讀者為中心的觀點,寫手、編輯、排版、美術設計等人員所作出的努力不只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最終目的是為讀者服務,用商業的術語來說,即是「以客為本」。持著這種心態工作,才有條件成為專業。

概括了電腦文章常見的寫作方式,無非想說明寫作是表達技巧的一種,結合圖像列表等形式,大大增加文章的可讀性。這些技巧不單只可以用來寫電腦技術,亦可以用來寫美容化妝,應用於不同的知識範疇。這表明寫作有其通用性,而說明文之所以稱得上好,很大程度上在乎於作者組織及表達資料的能力。
作為一個寫手,我曾問自己這個問題:「真的可以想寫甚麼就能寫甚麼嗎?」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即如所有人都能拿起畫筆繪畫一樣,其間不同之處在於寫出來的水準和程度。好的寫手即使寫自己不熟悉的知識範疇,最起碼能有完整文章結構,讀者會看得懂,覺得言之有物,但其中並不一定有獨到見解。(見解在於你對知識有多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也在於你的思維角度和動機。)
寫手心裡應該有這樣一個概念:寫作不在於自己能寫甚麼,而在於讀者想看甚麼。我寫別人想要看的東西,而不是讓別人看到我想表達的東西。這是很功利的想法,但也很現實。要明白,讀者只願花錢在對他有意義的事情上,對於不感興趣的東西,可以不屑一顧。(每逢談到這個觀點,我都會納悶,在這個意義上寫手跟玩雜耍的藝人又有甚麼分別?)
站在讀者立場,每篇電腦文章都是陌生的知識領域,對於一個名詞一項技術,心中必有疑問。寫手從眾人常有的疑問入手,搜尋資料並作出解答,即使不能提供完美答案,至少可引起讀者的求知慾。這是寫非自己專長的說明文章的一個切入點。
從另一角度看,寫作是學習過程的總結,作者將自己習得的知識表述出來,其文章總有可觀性。然而,如果作者是高明的學習者,他學會之後掌握正確知識,可能會寫出如像說明書一樣生硬無味的文章。因為他錯過了一般人在學習上常犯的錯誤和謬見,沒有提供針對性的糾正和解說,令其文章少了共鳴感和同理心,即是說,缺少學習過程所衍生的經驗之談,雖然做到「達意」的功能,卻少了「傳情」的魅力(說服力),這會令文章減色。
我之所以強調寫作與學習的關係,並不單純為了建議一種寫法,而是有其實際需要。電腦科技發展得太快,如沒有很強的求知慾和學習能力,很快會跟不上。以前跟朋友談論寫作的難處,其中最大窘境便是寫無可寫,就算是大學電腦科學系剛畢業的年青後進,所習得的知識寫了一年半載就會江郎才盡(某個專業領域的發燒友可能堅持久一點),如不玩電腦不留意新產品新科技(從實踐中學習),不看書不上網搜尋資料(從閱讀中學習),不與人討論電腦科技相關話題(向別人學習),根本無以為繼,最終只有轉職一途(現時傳媒亦不是很有前途的行業,加上電腦雜誌行頭愈來愈窄,若無法轉寫其他類型文稿,出路不敢樂觀)。對於許多寫手來說,寫作的實力不只在於學習,更在於情報搜集。我覺得理解力與消息靈通,最好是兩者兼而有之,若果為求「即食」,我覺得後者較容易上手,後者要花功夫浸淫。在這個時代,始終是消息報導往往優先於分析文章,不過後者比前者更具份量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