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程度上,分類可算是對人當作物件看待,因為需要客觀地觀察區分物件之間的相異之處。一般來說,先識別後分類,故先看到獨特之處(個性)後看到相共之處(共性)。成年人認知模型相當固定,往往先有抽象的分類概念,才去識別個體的特性。最簡單認識個性的方法會是,削減所有共性,剩餘的便是個性。事實上,識別個性必須基於人與人之間作出比較,可以說無比較便難以顯出特性。
人的特性是可以傳遞的,或稱分享。當人們的共處時間愈多關係愈密切,生活習慣、處事態度、價值觀念愈會相像。家庭會是個好例子。由此推之,一群人一起生活造成的特性融合,往往將個性轉化為共性。故此,共性與特性往往是相對的,視乎你如何去標籤。

人們口中的個性,主要指自我(Self)。不過,性格受外在環境、文化社會等因素影響,包含共通的及專屬的部分。我們日常生活表現的是性格中為人接受的部分(Outer Self),而將真實喜好愛惡埋藏起來,成為內在性格(Inner Self)。愈是介入群體生活,這個Outer Self愈為明顯;當人獨處之時,Inner Self便會流露出來。社會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當人表露真正想法或真性情,往往造成衝突,人際關係不和諧,影響生存空間,於是掩藏真性情的內在性格變成在都市人的求生本能。在一個親疏有分別的社會中,混融於人群帶來更多機會和獲得更多資源支持,所以「同聲同氣」很重要,於是Outer Self多數會滲透社會的價值觀、主流文化和生活態度,成為社會的「共性」。
又如太陽星座,對於個性有仔細說法,可算是一種人格分類。將香港700萬人分為12種不同的個性,即是說約有58萬人共有一種特性。從這個角度看,太陽星座描述的是一群人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