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5

邊緣化 vs 去中心化

邊緣化,是香港時下流行的詞語。我當初不太明白甚麼是「邊緣化」,後來發覺是個政治術語。我本來不喜歡政治。不過,邊緣化的確又是如此普遍地出現於大眾傳媒,也不得不理會。先聽時評人怎樣說香港「邊緣化」:

「說人"邊緣化",自己所站立場一定是"中央"或"中心",沒有"中心",何來"邊緣"?但說實話,不管港府如何說自己是"亞洲國際城市",恐怕沒有多少香港人會真正把香港當成亞洲或中國的"中心"」(引自BBC中文網的文章

若果認同此觀點,根本無邊緣化這回事。然而講到權力,就是另一回事。一群人中行使權力必會有中心(或領導)。既有中心,自然會有邊限。換言之,不居於中心地位,自然成為邊緣。「邊緣化」即是描述大權旁落,失去勢力,被冷淡對待的過程,就好像一個角色被逼漸漸引退,離開舞台的射燈範圍之外,不再成為觀眾的焦點。我覺得大喊被「邊緣化」的人著實可憐,就像個失寵的孩子那樣撒野;到底是缺乏求生本事,才格外需要照顧。
在自然界中,缺乏生存能力不是被邊緣化那樣簡單,而是被淘汰。獅群中受傷的獅子,往往被排除在獅群活動之外,由得牠自生自滅。
從積極觀點來看,雖身處邊緣,不過面對更廣泛的空間拓展領域,重新定位。在爭逐領導地位失敗的年青雄獅,雖然被趕離獅群,在獨獅群活動圈外圍獨自生活,在嚴峻條件下仍能生存下去的話,會增加其捲土重來爭奪獅群領主地位的實力。

現代哲學思潮講的是「去中心化」,鼓吹多元發展;只認同一個中心權威,只看到自己被「邊緣化」,而不勇闖新天地,無疑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 那是否說邊緣化能以去中心化來抗衡?我不敢說。事實上,一群人中不可能無中心。若無中心則不能結聚,只會成散沙一盤。所謂「去中心」,是指所有個體都能成為中心,每個人都是領導,做到同心同德,共存共榮。
打個比喻:傳統電筒只有一個燈泡,燈泡壞了電筒便會報銷。新推出的LED電筒,採用9至12個LED燈泡組成,就算其中一個燈泡壞了,也可以繼續使用。不用問當然是LED電筒比傳統電筒耐用。


LED電筒

「去中心」的概念最常見於互聯網,P2P網絡會是一個好例子。P2P網絡共享多媒體內容,直接威脅大企業的利益,可見糾合眾人之力能勝過中央管理的組織。在P2P網絡無所謂中心,亦無所謂「邊緣化」,因為每個個體都是中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