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0

甚麼是個性?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習慣將人分級分等,這是自古已有的事。分彼此分你我,愛有等級之分,是中國人儒家思想。這等級彼此之別,由人們身上的特性來決定。人共同擁有的特性稱為共性,個人獨有的特性稱為個性。
在某程度上,分類可算是對人當作物件看待,因為需要客觀地觀察區分物件之間的相異之處。一般來說,先識別後分類,故先看到獨特之處(個性)後看到相共之處(共性)。成年人認知模型相當固定,往往先有抽象的分類概念,才去識別個體的特性。最簡單認識個性的方法會是,削減所有共性,剩餘的便是個性。事實上,識別個性必須基於人與人之間作出比較,可以說無比較便難以顯出特性。
人的特性是可以傳遞的,或稱分享。當人們的共處時間愈多關係愈密切,生活習慣、處事態度、價值觀念愈會相像。家庭會是個好例子。由此推之,一群人一起生活造成的特性融合,往往將個性轉化為共性。故此,共性與特性往往是相對的,視乎你如何去標籤。

對於美國人來說,香港人、台灣人及大陸人看不到分別,因為他只憑「黃皮膚、黑眼睛」的東方面孔來作區分,操廣東話、閔南話或普通話並無分別。為了容易被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從中國人當中分辨出香港人,那就要凸顯香港人的「個性」。此時這「個性」意味著香港人的「共性」。若果要從一群香港人中分別你出來,那麼,你便要提出你與別不同之處。最容易告訴你之所以為你,便是外表形貌。不過,單憑外表形貌還是不足夠的,需要更本質更深入的東西,那便是個人本色--只有你才有的東西,不能被削減不能奪去的本質。
人們口中的個性,主要指自我(Self)。不過,性格受外在環境、文化社會等因素影響,包含共通的及專屬的部分。我們日常生活表現的是性格中為人接受的部分(Outer Self),而將真實喜好愛惡埋藏起來,成為內在性格(Inner Self)。愈是介入群體生活,這個Outer Self愈為明顯;當人獨處之時,Inner Self便會流露出來。社會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當人表露真正想法或真性情,往往造成衝突,人際關係不和諧,影響生存空間,於是掩藏真性情的內在性格變成在都市人的求生本能。在一個親疏有分別的社會中,混融於人群帶來更多機會和獲得更多資源支持,所以「同聲同氣」很重要,於是Outer Self多數會滲透社會的價值觀、主流文化和生活態度,成為社會的「共性」。
又如太陽星座,對於個性有仔細說法,可算是一種人格分類。將香港700萬人分為12種不同的個性,即是說約有58萬人共有一種特性。從這個角度看,太陽星座描述的是一群人的共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