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7

小道雜學不昌盛,文化無進境

不知有沒有用過Wikipedia這本免費的線上百科全書,如沒有的話,好應該看一下。以前很難理解為何有人會參與編寫Wikipedia,以香港人市儈心態來看,不賺錢的事根本不應該做,自然很難明白編寫百科全書的人的「偉大」和抱負。
特別要強調「偉大」,反映自身的緲小。用中國人的古話來說,就是「器小易盈」。沒有高遠的識見,看不到百科全書對人類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對於這方面毋須深責,因為我們只關心自己。
長期受人恩惠,難免有點不好意思,於是我覺應該作出一點回報,於是我也參與編寫Wikipedia的工作,充實中文部份的內容。
對比起英文Wikipedia,中文版簡直乏善足陳。或許中國人注重實際,不希望總覽全面性的知識。正所謂「過猶不及」,知得太多反而礙事(或分心),所以中國古代讀書人通常只看四書五經,其他雜書很少涉獵。儒家思想如此根深蒂固,自然有其政府社會的原因,而中國人思想傾向單一化,或許是中國人千百年來養成「偏讀」的習慣,不容易接受多元思想,更難容忍異見。
現代中國人的普及知識雖然比較豐富,然而非主流的「雜學」卻不見得繁盛。我這裡說的「雜學」是有關玩藝興趣的學問,即中國文人口中的「小道」。
我曾看過一本叫《利器(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的書,縷述刀叉、迴紋針等日常生活小工具的來源和發展。此書若發展為生活小工具的百科全書,相信會很有趣。不過,不要指望有人肯投資出版,因為會有蝕本之憂。
中國人對於自己嗜好的研究,不如外國人那樣專精,我見過香港的近似例子,會是次文化堂出版的《老鹹書》。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嗜好缺乏研究心,亦較少與人共享的意欲。我估計受到「經世致用」的思想,壓制了鑽研玩樂的興緻,認為玩樂事物不足恃,對社會沒有貢獻。問題是在於人們如何看待「文化」,怎樣理解自己對社會所起的作用和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