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2

寫作的方法論(八)

在工作上,我一向主張應該用「腦」寫多於用「心」寫,即是說要講求智性嚴謹,而不是主觀率性。這主要是工作上的寫得多是實用文章,讀者接受你的文章不是單純因為寫得好,最重要的是有所得著,或滿足理性的需要。在實務上,文章更加強調「價值」,即是說是值得寫?怎樣的文章才有價值,比起「好」與「得著」更為抽象,真的見仁見智。這卻決定我們怎樣選擇文章來閱讀?
價值有許多層面,但現今社會注重從經濟或功利上的判斷。先不談是否合時宜的問題,從思維方法上講,單一因素的考慮絕對不可取,即如孩子偏食,顯然不健康。不過卻為工作提供不少方便,因為可以作出量化比較。量化看來很科學很客觀,其實是無法正確權衡評估事物或形勢,才想出來的變通方法,本身很有局限性。在某程度上,只看數字而不理解其背後的意義,跟讀書不求甚解一樣,是疏懶的表現。
依照偏狹的功利主義想法,文章之價值所在,就是它能創造多少經濟利益,即它能讓幫人賺多少錢(或節省多少錢)。若果人們以此作為絕對準則來選擇讀物,相信最多人看的會是令人致富的書。現實反映這種發展趨勢,但不是一面倒,事關人有各種需求,不是所有人都以賺錢作為唯一的生存目的。不過,出版商似乎以賺錢為唯一動因,在這種意識形態之下,文章題材、題目,以至內容,都要跟商機、賺錢、節省扯上關係,於是不賺錢的書種愈出愈少,原本正當內容的文章內容逐漸變質,滲透了不必要的價值觀以投合為利是圖的出版商之所好。作為一個商人的出版者對於文章價值的理解可能在於計算發行量及有多少收益。哪種書特別好賣便大量推出,哪種書全無銷路就不會觸碰。這是無可厚非的,只能說每個人都有其局限。
從讀者立場出發,文章價值判斷基本上不難理解,因為只要人拿起書便成為讀者,就會自己找尋花錢買書的原因。實際上,引起閱讀的行為考慮因素極多,跟賽馬分析一樣複雜。作為偏狹的功利主義的讀者,往往會用金錢來衡量書刊的價值,希望拿出十元買書取回十元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單純是物質的(例如紙質印刷、贈品、折扣優惠等),亦包括知識、資訊及觀點等內容。對於讀者來說,究竟具體的物質重要,還是抽象的內容重要?不必問,當然是內容。想深一層,試問有多少人買書的原因是為了印刷精美,或者特多優惠?有的,成人雜誌中間的美女彩頁(Centerfold),圖相畫冊,還有展銷會場刊,不過這仍跟內容有關。即使專論美術設計的書藉,也不能單純靠排印美觀來取悅讀者,事關無論閱讀文字和圖像,最終都是為了要看內容,即是對意義的尋求。
一般讀者對於書刊不是單純功利價值判斷,往往訴之於品味、潮流等抽象概念,甚至人性慾望等基本因素。書刊的購買行為往往不是基於理性選擇,更多像購買和享用香口糖一樣,為了滿足心癮--讀者一定覺得物超所值才會持續的購買行動。偏狹的功利主義者根本不會買書,問人借來看就可以,這樣更有經濟效益,至於擁有與否對他們來說根本無關宏旨。
基於以上的論點,我的結論是:偏狹的功利主義者不是目的讀者,根本不值得為他們撰寫文章。文章的價值應該是由讀者自己去尋求,而不是由書販去制定。可是在現今市場經濟的社會,買家自訂售價根本不可能,除非是藝術品拍賣。實質上,文章的價值遠超於商業利益,作為文化累積,宣揚文明,有其重要作用。以我的觀點,書刊僅被當成有內容的紙張來出售而固定了售價,不識貨的人當是廢紙,識貨的人當是寶。其間的價值體現,在於讀者能否使書本內容為己所用,所以如果要寫文的話,一定要給有識見的讀者,他們才能認識文章的價值。
在工作上,我們不能選擇讀者,只有讀者選擇我們。不得不跟從大社會價值觀。然而為了長遠發展,應該使讀者不致於「偏食」,單一口味,否則雜誌書刊不僅失去活力,亦失卻其傳承文化和傳播知識的社會功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