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quitous computing會是甚麼東東?
正如其英文名詞所言,這一種無處不在,隨時隨地可用的電腦操作形式。其最大特色是,電腦科技滲透人們生活,融入日常事物當中。技術細節和複雜性(甚至硬件裝置本身)會被隱而不見(Invisible)起來,操作完全是直覺的,人們不會知覺自己在使用電腦。

ubicomp發展至今天,已不是純粹概念那樣簡單,已衍生出具體的應用方案。或許可以這樣說,IT業界的參與者(如軟硬工程師、系統設計者、技術研究員)早年在校園聽聞或研習相關概念,據此作為指導思想,築建未來美好電腦新世界。即如科幻小說的機械人(Robot,或稱機器人),啟發後世發展機器人應用,並衍生出「機器人學」這門綜合科學。在某程度上,ubicomp有著類似意義。
有人問我,ubicomp應如何譯法。雖然ubicomp存在多年,但卻無中譯。中港台三地各有各譯,有時會變得混淆。為慎重起見,我寫IT文章通常會引英文字詞作為對照。ubicomp一詞在香港報刊似乎沒有對應翻譯,有些直用英文名詞,遇到「ubicomp的方案」會寫成「無間方案」或「無縫方案」,驟眼看來,覺得欠準確,但這些譯法又不是沒有根據的。稱之為「無縫」,可能源於流動通訊,因Ubiquity(即Ubiquitous名詞)多用於流動通訊商業(Mobile Commerce)。流動通訊業界重視「無縫連接(Seamless Connection)」技術,會以Ubiquity說明技術達至隨時隨地可用的特性。
將Ubiquitous譯作具香港色彩的「無間」,令我咄咄稱奇。據我所知,「無間」一詞常被人提及,是自香港電影「無間道」上畫之後的事。「無間」解作「無間斷的」。若用以描述電腦不受時地影響,做到「無間斷」操作,亦可算是描述了ubicomp其中一種的特性。
「無間」一詞流傳地區不限於香港,亦包括中國及台灣。我在網上搜尋的資料發現,台灣及香港在2003至2004年學界已提及ubicomp,台灣大學生的研究報告將之稱為「普及運算」,另類解釋為「無間運算」,直認由電影「無間道」引申,其中再細分「時無間」、「空無間」、「罪器無間」、「平等無間」及「生死無間」五種無間。
實質上,「無間」是佛家用語,用來形容靈魂在地獄中無間斷受苦。然而,無細分甚麼「時無間」、「空無間」。因為無間有不論時地、無論身份、連續不斷受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