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6

壞「腦」的感想

這天(5/5)早起,打開電腦LCD屏幕漆黑一片,鍵盤/滑鼠全無反應,這種現象告訴我:「電腦壞了」。迫於無奈,顯示卡、處理器、記憶體、主機板等逐個配件測試,就好像捉躲在電腦機箱裡的老鼠。白忙了一個上午,終於令電腦起死回生。半天假期如此虛度,真是無話可說。
以前編撰過的電腦修理DIY之類文章已記不清有多少篇,建立了的知識基礎及電腦檢查方法,著實幫了不少忙。其實,我所遇到的電腦故障絕非一般的硬件問題,皆因早前貪便宜之故,使用質素無保證的硬件,才會出現異常狀況。
作為電腦愛好者的我,以前會認為電腦故障是個鍛鍊機會,可增進自己對電腦的認知,況且修好電腦亦會帶來成功感。隨著年歲增長,現在的我已由電腦玩家變成電腦用家,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學習電腦。這種轉變不單只發生在我身上,相信也是大勢所趨。
電腦設計愈來愈先進,操作也愈來愈簡便。人們不必費心了解電腦原理,也不必學習深入的電腦知識,也可以利用電腦做許多事情。由於電腦變得簡易,大眾對於電腦的興趣已由技術轉移至應用。
DIY硬件是電腦雜誌主要的題材,在香港有其不利因素。香港市場小,產品種類不及台灣的多,產品設計不及歐美的創新。香港的電腦展有如特賣場,不像德國Cebit、台灣電腦展、美國CES那樣會有創新產品發布。儘管如此,人們始終要買電腦產品,故價格表、腦場行情及硬件測試一直受重視。近年DIY砌機的風氣不及以前那樣盛行,大眾追捧數碼產品,故此,電腦雜誌論述基礎電腦技術買少見少,用大量篇幅刊載數碼相機、網絡裝置、AV影音等產品介紹和評析。
至於軟件方面,應用軟件Step by Step教學有一定吸引力,近年軟件操作更為簡易,這類文章的賣點便告削弱。另外,香港、台灣等地的電腦雜誌推出電腦秘技文章,即如硬件超頻、軟件破解等都是熱門題目。玩家型讀者會是這類文章的捧場客。隨著互聯網盛行,真正懂得玩電腦的人會在網上分享這方面的資訊,並不一定要倚靠電腦雜誌。

另一方面,寫電腦書的人往往在網上搜集資訊,若果筆者與讀者知識水平和識見相近,那不如直接看原資料好了。雖然如此,這裡存在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問題。上網找尋資料需花時間和精力,而且資料沒有經過濾和確認,則容易會被誤導。誠信,正如商譽一樣,是傳媒重要的資產。這種無形資產需經長時間建立,破壞卻在旦夕之間。
雜誌作為一種傳媒,並不害怕讀者口味改變。總之,有被追捧的事物,人們有閱讀的興趣便會有銷路。這種投其所好的做法,不純是為了讀者的需要,也會跟商業廣告有關。事實上,雜誌傳媒可視作一門生意。如傳媒僅是一門生意,無疑對其意義和作用的貶抑。
如前所述,電腦愈來愈容易用,這意味著電腦普及化,勢必介入生活各個層面,不過人們反而對於電腦知識愈來愈無知。這就如人們每天都看電視,卻不知電視機原理及構成。這實在無可厚非,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想成為電腦製造者,或者軟件編程員。但是,對於有志於IT行業發展的人來說,電腦雜誌提供的技術資訊,有助於培養興趣,提供廣泛的電腦知識基礎。據所我知,香港年長一輩的IT人都是電腦雜誌擁躉。

電腦逐步演變家庭電器這個趨勢,不是Microsoft、Intel等廠商能夠一手創造出來,其實全球人類都有這個需求,支持硬件廠商、軟件公司提供,去研發相關的電腦產品。 我並不是未來科技趨勢分析家,只要對IT行業各種商業合作、軟硬件設計等觀察了一段日子,並綜合一些具影響力的業界人仕的觀點,總結出來的想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