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5

寫作的方法論(一)

儘管教導寫作不是我的工作,可是在編務上我免不了要評析文章,指出其中可以改善之處,提供一些意見使作者能針對讀者的需要。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及提議,未必所有人願意接受,更不是所有人會即時改正。我覺得與其文章寫好後修補,不如在寫前想清楚,避免不必要的錯誤,來得更為實際。如有這個想法,那就會重視寫作規劃,即會在佈局謀篇上下苦功夫。
文章應該如何寫法,相信寫手心裡會有個譜。可是我見到的問題是,有些寫手的文章有著結構性問題,不能只改寫句子就算,有需要改動段落編排,甚至需要將文章重新建構(相當於重寫)。就我看來,會覺得有需要給予寫手寫作指導。許多時,批評別人並不是討好的事,但不給出有建議性的意見,又不是我的習慣。有時講得太多,未免惹人煩厭。從事文字工作的人搞到要人教作文,會覺得很丟面子,甚至自尊受損。但是有讚無彈,或者勸百而諷一,就可有水準之作嗎?
寫作有點像傳統的技藝,採用傳統師徒制教授,可能比起學校課堂學習更有好處。這裡講的好處,並不單只在於技巧和知識,亦包括對待自己專業應有的態度和道德操守、自我完善的追求、悟性的培養,以及如何從別人身上學習(偷師)。
如果以下提到某些寫作陋習,你覺得自己也曾犯過,請不要對號入座,因為這是多年來的觀察,有其普遍性。文中有些心得,可說是我自己久病成醫,從敗筆中汲取的教訓。以下主要談論一下雜誌文章的結構概念和入門手法。

電腦文章雖然不以修辭為優先,但必須重視結構,而文章結構是較難理解,亦是難以掌握的東西。文章基本結構相信許多人都知,最常見的會是「起承轉合」。這常用於故事寫作,是種傳統的寫作方式。雜誌文章大概如此,當然會有例外。為了方便起見,我按版面編排的觀點,將文章拆分為三個單元:引言(Introduction,或稱 Lead)、主文(Block,或稱 Body)、結語(Conclusion,或稱 Ending)。「引言」相當於「起」、「主文」於「承」及「轉」、「結語」相當於「合」。 這裡配以英文,反映這三個單元另一種意義,稱「引言」為 Lead ,強調有引導作用,寫文應該引領讀者進入知識之門;稱「主文」為 Body,強調文章如人體一樣是有血有肉有骨架的軀體,各部分應該有機組合,環環緊扣;稱「結語」為 Ending,文章應該「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給與文章完美的結語,跟有美好的引言同樣重要。

在概念上,文章可視為一段段文字塊的整合,而每個文字塊都有其功能和作用。「引言」的作用是引興題目,點明題意(或稱應題),扼要說明文章所要論述甚麼,如是探討一宗事件一個現象,宜給與讀者一個概念性的斷論。引言不能太長,長度不宜超過主文的五分一。這裡很難給定一個字數,很多時視乎情況而定。如果只有 400 字的短文,我會有兩句作為引言。如果是十多頁的長篇文章,引言可以有 500 字,有需要的話,加個撮要簡表作為每個部分的題要。
「引言」是讀者第一段接觸的文字,重要性僅次於標題。所以引言不要有錯別字,而且要寫得精練有力。「精」是無廢話言之有物;「練」指文字嫻熟,避免用生僻怪語;「有力」指有感染力,務使讀者有必看的理由。重點在於「有力」,而「精練」是達此目的的手段。所以,有時為求引起讀者共鳴,即使用上口語俗語也在所不計。在某程度上,「引言」跟產品包裝或標語口號(Slogon)差不多,用來向讀者推銷文章。引言起著應題作用,可是許多寫手都不注重,事關作者設定的大題,往往被人改掉,應不應題又有甚麼所謂。站在讀者立場,文必須對題,否則有被欺騙的感覺,這個對文章內容可信性大打折扣。人們不會把雜誌文章當作失實廣告那樣向銷委會投訴,但誤導讀者的後果可能很嚴重。所以起題必須小心。

「結語」許多人當作結論看待,其實也未必一定。我個人並不認為每篇文章都要有結論,但有些讀者的閱讀方法,先讀「引言」再讀「結語」,因此以「結語」凸顯作者的觀點和評論,會對讀者產生影響力。為何會先看結語?例如說,一篇顯示卡測試報告文章,許多讀者對於細節不感興趣,最想知道的是這張顯示卡好在哪裡,是否物有所值。讀者會直接看結論,然後細閱內文,看看這個結論如何獲得。這就是說,讀者不一定會由頭到尾順序地閱讀文章,亦可以先看文尾的「結語」再回頭看主文。在某程度上,「結語」也應如「引言」那樣需要有說服力,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當意識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便會明白將文章分段起小題的重要性。
以前學校老師教我,總結不要加入新觀點。我不太認同,後來覺得有其理由。如果讀者從結語看起,發覺無法在主文找到論據支持結語所提供的觀點,儘管觀點正確,卻不會是嚴謹的寫法。

「主文」即是文章主要的組織構成,具體來說,就是小題所封裝的段落。有些寫手無分段的概念,或說隨意分段。編輯往往按段落來起小題,作為亮點(Highlight)。那麼,就不會跟從作者的分段或原設小題,而應該根據段落重點另設小題。要是這樣做的話,可能會很困難,何以見得?有些作者一段落包括六七句,其中有三個重點,如用一個小題來概括未免有點浪費。若把三個重點鋪寫成三段文字或舉例說明,令文章觀感截然不同。不過就算作者肯補寫,但版面空間有限,結果這種優化是不會實現的。
要明白,小題為了方便閱讀而設,代表一個切合點,就像書本的目錄一樣,讓讀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閱讀的部分。如果文章編輯肯在小題上花心思,讀者看一眼便明白文章的內容。小題跟大題一樣,在讀者心中留下印象(傳情),凸顯文章的優點,因此小題講求修辭,有時甚至寫得如像詩般精練,務求吸引讀者注意力。我以前把小題看作對文章的加工,例如小題採取劃一字數和句式,真的可以用小題來講故事。不過,這種做法只能在長篇有用,短文的容量有限,多幾個小題反而累事,只會增加排版難度。況且,香港電腦雜誌傾向於字少圖多,版面都盡量給圖使用,小題並不太注重。

小題反映文章結構,應用於文章規劃上,可演變成先有小題後作文的寫作方法,即使是以前中文老師常說,寫文前要先擬定大綱。不過許多寫手不做這種事(我指是製定大綱),一來是文章短,二來是不習慣拘束。我以前寫作長文時,為了向編輯交待,大綱必備,其中說明文章各部分內容,有時也包括起小題。後來發覺大綱愈寫愈長,索性將大綱文字融入引言或結語,又或者將大綱變成各部分的引言,以免浪費文字。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小題下還須有引言?這是基於寫作結構觀念而設,這意味著一篇長文由多篇短文集合而成。這樣做的好處是容許多人分工寫作,除了提高效率之外,亦可讓合適的人寫自己專長的部分,質素有保證。如果寫手無法勝任,或覺得太難,可以找人替代。要明白,寫長文有可能會尾大不掉,無法完成。若果分工得細緻,工作壓力分散,成功機會率較大。當然有利必有害,分工會令參與者跟作品疏離,未必會全力以付。所以無人監工,又無一個熟知全局的編輯作出整合及增刪潤飾的話,成品可能要比一個人的創作差。所以多人合寫的文稿,事前規劃及參與者的協作能力很重要。
規劃長文組織的經驗,不可能在週刊中日常編務寫作中獲得,故此台灣有所謂企劃編輯,處理一些專題文章,而香港則較多用叢書主編,將長文變成小書。這會是香港常見的發刊模式。按照我的觀點,無論文章長短,都需要規劃。事實上,有些短文可視作長文的綱要,將其內容鋪排引伸,不難寫成一本小書。當然教學文章會容易做到,報導性的專題文章也有可能,但要視乎題目而定。

以上是基於版面編排的觀點,談論文章的構成和寫法。如果你經常寫作的話,或多或少會有參考價值。無論如何,思考是寫作的根基,思考往往超於文字,所以捉緊思考化為文字,是寫作必備的重要才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