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8

作者的苦悶

近年,有識之士意識到人們普遍的寫作水準下降的趨勢,有人認為是人們不善於閱讀,以至劣質文章充斥主流的雜誌報刊。有人認為是書刊出版粗製濫作比比皆是,要明白,書刊質素固然取決於參與其事的編輯及寫手,另外亦跟雜誌報社的營運方式有著莫大關係。須知道,寫手無心機寫,很容易交「行貨」。編輯為了應付大量版面而工作繁重,無法逐篇細閱,但求無錯別字,就算內容空洞不實,亦照刊如儀。若果是個別從事員的問題,可說是未夠專業。如果是整個行業都是如此的話,那就是行業生態的問題。
就我個人見解,社會文化意識低落會是出版太過商業化的流弊,主因是出版社重量不重質所致。例如說,老闆要求在短短幾個月內推出若干本書刊,開出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挑戰員工極限。有鬥心的員工雖然敢於接受挑戰,但心底裡未必認同賺錢至上的工作目標,有些員工於是採用消極的交差心態處理文稿,甚至將怨氣發洩在稿件上。
當寫作變成交差時,能夠達標已算很好,不要期望能產生精品。即使不達標也要出版,於是用相片用文字將版面填滿衍敷了事。若果寫手與編輯全都抱著這種交差心態,這份雜誌不會有太多創意,也不會給讀者甚麼啟發性。讀者會花錢買雜誌要看「行貨」、「膳稿」?這是明知故問。事實上,一本雜誌不必篇篇精彩,重點不在於是否有絕世「好」文章,而是在於讀者是否覺得值看。從商業角度,一切生產活動旨在獲得最大利潤,計算在於成本與質素的平衡,正如消費者會考慮性價比,商人何嘗不是。
問題是,書刊不同於成衣、皮鞋、鉛筆等產品那樣,可以按照一個模子大量複製生產。但是,把寫作這種需求極高創意的工作當成工廠生產線那樣去營運,我覺得很不智。長遠計會打擊寫手及編輯的士氣,最終變成「寫作為求交差」的工作態度,造成許多問題。
這裡談一下個人經驗:我以前寫稿被要求寫到最好,一稿多校多改,相當用心。多年後,我不能將對自己的要求加於別人身上,因為無限度地編修優化內容,不是所有人願意接受。另一方面,我發覺自己編寫的文章只在一個星期內才會有價值,寫作的意義大減,這使我意興欄柵,不願將文章跟自己關連起來,由此將寫作的熱忱為理智的工具性所取代。
那時覺得,電腦文章一如罐頭那樣,過了使用日期便等於無用。這比起報紙的資料可用性更低,因為新聞具有歷史價值,留待學者來研究整理,作為寫作材料。電腦文章只為應付一時的需要。但是,文章連基本的用處也沒有,更不必談有甚麼保留價值。這的想法改變了我交差心態,肯定了我工作的意義--就算是製造用於即棄的衛生紙也好,好應該做到用家滿意,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有時候,工作環境不容你有所發揮,至少做好本份,我常說「工作時工作,休息時休息」,儘管保持適當的工作節奏,這樣才能長做長有。若果不想濫寫濫造(寫壞自己支筆),我覺得首先要在產量與質素取得平衡。寫出一定數量及速度之後,重點要放在保持水準,這才是重要的。
有朋友說,人生如跑馬拉松,只有不停跑才能到終點,寫作何嘗不是。我覺得寫作的路途比起馬拉松更長,若要順利跑得全程而不中途離場,適當的休息是必須的。就算一個人甘願出賣自己技能和努力,把自己當成滿足別人對知識慾求的工具,亦不可能經年累月無間開動。人始終無法將自己變成寫作機器,必須要控制及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這會影響人的思維及寫作能力。
根據我的經驗,寫手最常遇到的問題,往往是長時間高壓力下工作。西人稱之為 Writer's depression。這不僅減低寫作質素,亦會減低寫作意慾,癥狀包括體形變化(如暴肥暴瘦)、生活節奏失調(如日常顛倒)、四肢無力、無精打采、整天發呆、反應遲鈍。有些人會對任何人或事都缺乏興趣,甚至了無生趣。有些人整日坐立不安,不能集中思考一件事情(專注力差),對於責任採取逃避態度。出現 Writer's depression 的人承受著極大壓力,往往影響身心健康,有些甚至有自毀傾向。
在 Writer's depression 之下,有些人傾向於用文字抒解自己的心情,例如用了許多感情色彩濃厚的字詞,即使文章不恰當的地方。有些人寫作的內容有悲觀和暴力傾向,往往暴露人性醜惡面,或作出過於負面的評論。這些都是作者的情緒不自覺流露於文字中。如指出他文章有這些問題,通常覺得有點懊悔,承認用詞偏激,願意作出修改。然而,具有偏執性格的人根本容不下別人的意見,一律不會妥協。這類作者的心魔極大,要麼成為強大的寫作動力,要麼愈寫愈消極。
寫作老手總有機會遇到 Writer's depression,有些人明白無論怎樣努力也寫不出的時候,應該去散步或者做運動,甚至放假去旅遊,這樣有助頭腦變得清晰,提高思考活力。有些人喜歡看歷史書或翻閱舊相簿找回失落的靈感。有些人會找人聊天,分享心中的情緒。有些人會學習另一種知識和技能,尋回學習的動力。
Writer's depression 有時亦會正面的作用,有些作家將自己這段經歷寫出來,成為小說的一部分。西方智慧常將苦難視作考驗,對於一個寫手來說,Depression 也有著同樣意義,正是決定自己如否適合幹這一行。如果捱不過去的話,應該要另覓出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