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5

網上起革命:電子地圖

這裡主要是為我在雜誌出版有關電子地圖的文章作出一點補充,因為雜誌規限太多,沒有足夠時間和空間讓我完整反映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在雜誌文章講電子地圖的商機和應用,未免失諸於偏面。我認為在文化、社會、生活上均有重大意義。

台灣電子地圖發展比中港好
Google Maps推出以後,網上地圖變得愈來愈普遍。在華人的互聯網世界中,有些入門網站已設有網上地圖服務。一般用途的繼有Sogou搜狗地圖圖行天下,特定用途的有搜狐大學地圖。台灣的網上地圖要比較大陸發展成熟,由友邁科技蕃薯藤網上地圖服務,做得很不俗。值得一提的是Urmap,仿效Google Maps公開API供網民編撰台灣地圖網頁。台灣似乎很早便發掘電子地圖的用處,如台灣電子圖服務網,將地圖作為表達各種資訊的方式,並提供收費的加值功能。此入門網站顯然懂得利用地圖資訊來賺錢。
至於香港方面,早在1999年已有中原地圖網頁,免費供網民查詢香港街道位置,其後有黃頁地圖提供生活資訊。我問過主要的電子地圖提供者(地政總署),表示現時沒有提供類似Google Maps網上服務,但會作出這方面的考慮。據我所知,在這幾年並無嶄新的電子地圖應用,大體參考外國做法和設計,再推出服務和產品。

電子地圖作為一種網頁操作方式
自Google Maps開放API後,開始滲入Blog社群,隱然成為一種Blog的表達形式。香港有Blog友編寫Blog地圖,但僅屬嘗試性質,未成氣候。反而,大陸Blog界似乎受落Blog地圖,其中以博客地圖網站最出名。此網站讓Blog友在中國地圖標示自己來自哪個城市,作為介紹自己的Blog網頁。後來,發現香港Blog網站也有這個做法,網站首頁放了一張標示地鐵站的香港地圖。我覺得似Site Map多過是電子地圖。
Site Map早十年前,互聯網流行之初,已被廣泛使用,將之設計成地圖模樣,並不等於是電子地圖。現今所見的電子地圖(指Google Map)是種互動式的圖像操作,即地圖可以放大縮小,顯示及連結各種地理相關資訊(如地名、路線等)。我覺得這不僅是表達形式,亦提供了一種操作方式。

地圖讓互聯網接近現實生活
地圖資訊將互聯網跟現實生活連繫起來。舉大陸的博客地圖為例,它告訴你Blog友來自不同城市,令人感覺到這些Blog友寫的文章會更具本地色彩。事實上,Blog文是反映身邊週遭所發生的事情,而藉著地圖形象化地告訴讀者發生的地點,相信會讓讀者知覺地域的差異性。
此外,在互聯網發言的人的身份難以確認,標示其地理位置雖然不能驗證身份,將資訊共享基礎放在地圖之上,讓人有地緣關係,相信會增加網上社群的凝聚力。中國人重同鄉情誼,會關心自己成長或居住過的地方發生的事情。寫在地圖上的Blog文,會否因為地理上的親切感而增加可讀性?相信會值得探討。

電子地圖加強互聯網本地化
互聯網一向強調跨地域跨文化,有人以「地球村」去看待互聯網。在某程度上,互聯網自成一種有別於主流傳統的新興文化,衍生各種新興事物,如網絡文字、Blog傳播模式、P2P共享資源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概念。然而,在這個基調上發展地域性特色。例如P2P網絡,在歐洲流行eDonkey,在香港流行WinMX、BitTorrent等。這些P2P網絡之所以在當地流行,都有其本地因素及使用者偏好。
事實上,互聯網並無打破文化隔膜,因為有語言障礙,即使同樣使用中文,都各自組成本地的網上社群分享資訊。電子地圖應該會加強互聯網本地化的趨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