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7

也談村上春樹

早陣子跟朋友談及村上春樹,過了幾個月便有朋友向我推薦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近來我對村上春樹興趣缺缺,不過倒是個值得追捧的作家。早幾年在網絡多人談論村上春樹,於是看了台灣賴明珠翻譯的《挪威的森林》,覺得相當不俗,於是追看他的其他小說,包括《聽風的歌》、《舞‧舞‧舞》等。兩三年後因發書荒,四處找書看,便看了《尋羊冒險記》。有一次在書展買了《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目前只有此書是買回來的,其他的是從圖書館借閱或在網上下載。

村上春樹的文學成就
當初村上的作品對我很有感染力,愈看愈覺得不是味兒。可歸納為「風格獨特,內容空洞」。作為通俗暢銷小說,可說是出類拔粹,這未免貶多於褒。村上在日本文學界薄有名聲,歷年來獲得一些文學獎,如33歲發表的《尋羊冒險記》獲「野間宏文藝新人獎」、36歲出版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獲「谷崎潤一郎獎」。2002年在日本出版的《海邊的卡夫卡》,獲得第六屆《卡夫卡文學獎》,贏得10,000美元獎金。他的作品多刊於文藝雜誌書刊,不限於小說,也寫過報導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放沙林毒氣的《地下鐵事件》(1997年出版),跟攝影師合作寫影像文字記錄《波畫波語》(1984年出版),以及一些文化觀察及評論。
雖然如此,但我對他的作品內容印象模糊,想了許久,記起在他的小說有一個叫「阿綠」的女主角(出自《挪威的森林》)、《尋羊冒險記》中談及鯨魚的陰莖、《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討論舒適沙發的重要性,以及用數學家解開儲存在自己腦袋的資料的過程,使我聯想起電影「非常任務(Johnny Mnemonic)」)的點子。

村上春樹小說形成文化氛圍
大體上,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以傷悲失落的基調上講述青春歲月的回憶,文字彌漫著苦悶與迷罔的色彩,甚至帶有死亡的氣氛。據一些評論者說,村上每多有精確描述,多用準確數字來表達距離、數目、大小。就我所見,村上比其他作家更注重細節,但又不至於到繁瑣的地步。最令我有印象的是,村上作品每多數有露骨的情愛描寫,當然不及《失樂園》的渡邊淳一寫得那樣像色情小說。但他寫來就像在街舖吃碗雲吞麵那樣輕鬆自然。對於中國文藝愛好者來說,可能會看到面紅耳赤。
當初我以為日本人對於性觀念比較開放,但看了一些日本女作家的作品,發覺可能是村上只是呈現日本細緻描述的文風。村上是個正常男人,自然會對性較為關心。這或許反襯出中國人作風保守,思想偏狹。即如我自己,或許因為「文以載道」這四個字,才會覺得村上作品空洞。如撇開社會功能的觀點,村上小說形成的氛圍及獨特觀念的確反映城市人的心聲,具有一定吸引力。難怪村上春樹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被人研究,在80年代的台灣村上春樹形成一種風氣,甚至將村上春樹變成形容詞。(香港有網上文章談及村上春樹小說的性愛內容。)
村上春樹在香港絕對不能成為主流文化,至少有過去未曾形成過。如要我猜想,我大概會說村上講求的生活態度及文化品味,不合大多數香港人口胃。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一向不流行精緻文化,優閒生活;在宣揚物慾的社會風流之下,即如村上春樹這樣優皮的作家也難得認同,更遑論嚴肅的文藝作家。

從疏離感看村上小說
對於村上小說,我想一般香港人最容易感受的大概是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並非自我封閉那種,而是委婉的反叛,簡單來說,便是消極的憤世嫉俗,借助回憶及身邊瑣事抒發對於世俗不滿的心情。那就像一個滿懷大志的年輕人,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發覺已沒法再有一番作為,於是只好緬懷青春歲月,在心結始終不能解,化作令人窒息的失落感,以至彌漫死亡氣息。我覺得他小說描述的是理想幻滅之後的自我沉淪,小說不叫人珍惜所有,而是自傷自憐。所以村上小說看多了,會令人心情失落。至少《挪威的森林》所描述的畸戀便是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