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

寫作的方法論(二)

寫作方法是個大題目,要講得完整的話,可以用上一本書 300 頁的篇幅。好似教料書那樣嚴肅認真討論寫作,相信許多人都無興趣。事實上,寫作方法和技巧五花八門,各有各人的觀點和風格。我講的只是我自己慣用手法,儘管文體規範了寫法,我認為變通最為緊要。我主張用活法,而非死規則;要因事制宜,不應墨守成規。
這樣說法可能會令某些初學者莫衷一是,心裡疑惑為何這篇要這樣寫法,那篇卻要反其道而行。我對別人寫作的建議,並不要求一定要如此構篇,總是強調文章必須有賣點(Selling Point)。
這是市場推廣的術語,其實不應該用於寫作觀念,不過,實在傳媒寫作或多或少具商業性質,報紙賣的不只是新聞消息,亦包含廣告性質的資訊,由此引申消息為何不可 視作商品。因此你要讀者受落你的文章,文章必須有吸引力,即所謂「賣點」。
文章的賣點可以是包裝,也可以是內容。前者的元素包括標題、圖片、排版,講求表達形式(Presentation);後者指有價值的資料和情報(Context),即是文章本身,而文字衍生的啟發性,只有聰明的讀者才能領會,可算是文章的增值功能。以前認為實用文章應該以內容優先,然後才講包裝。不過做了這樣多年,發覺許多編輯、老闆都是先講版面包裝,才去照顧內容。
由於太過強調版面,往往給人「文章寫成怎樣也無所謂」的感覺,最緊要的是標題夠搶眼醒目,版面美觀就可以。重視自己專業的寫手不屑這種態度。有人曾說晦氣話:「讀者只睇題就足夠嗎?不如隨便湊合內容就算。」最近聽同事當笑話講一件事:有人交廿多頁報告給上司,除了頭尾七頁有實質內容之外,中間部分全部抄襲亂寫,正應這句晦氣話。驟耳聽來荒誕,我卻見怪不怪。事實上,不少小說及論著都是虎頭蛇尾,有些雜誌更是只有一兩篇主打文章,而其他不值一顧。我以前的老闆甚至說「不必每篇文章都要花這樣多功夫去編寫,只要有一兩篇夠照就成。」有個老闆談版面時問我:「這樣的主打大題值不值 10 元」(這是商業計算,怎樣的內容驅使讀者肯花錢買書)當大部分人都如此做,無法不跟風。老闆慨歎地說「劣幣驅逐良幣」--即使有心做好本書,就無人睇。
在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之下,我意識到傳媒寫作起著結構性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是某些二線的新聞寫作,將重點放在第一段,然後是說明事件經過及影響等細節。這是慣常寫作,中外皆是。外國傳媒資料性豐富,寫得很長但不常見重複內容。可是香港報紙一句變幾句而沒有實質內容,給人湊足字數的感覺。為何一篇報導幾十字講完,卻要寫成數百字,而其中又沒有加入新資訊?我猜想可能是為了遷就版面,如果一些二線新聞題目有一定吸引力,但奈何文字太少相片太多,排出來的版面並不好看。這裡涉及圖文比例的問題。雜誌一篇文章第二頁開始作為常規版面(第一頁有開版相大標題,採用特別版面設計,故此特別處理),其編排通常是四成文字六成圖片,較為具體的規定是一頁 800 字配 5 幅圖。這只是慣用法,實際要看刊物風格、文章性質而定。雖說文少圖多是大勢所趨,但總有一個限度。如果文字太少,給人的資訊不足的印象,覺得物非所值。這方面反映於書本的厚度。有些書商為了將書價定高一點,往往將文字印大一點加上插圖(或者不必要表格),以便可以加多幾頁使書籍變厚。這是出版界慣技。
為了遷就出版的需要,文章不宜太短,當無法產生新內容之時,於是唯有出術取巧,即所謂「灌水」,如前文提及的湊合內容的寫報告方法。這是業餘寫手臨時應急的花招,以為可以瞞天過海,其實自欺欺人。另一種「灌水」報紙新聞常見將內容重複的寫法,看似專業自成規格,給中學生做文章摘要,便可看到「灌水」成份。

以上談到報刊文章寫法的流弊,主要想說明有其結構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為應合商業上的需求,無可避免要為文章重新包裝。這些包裝是寫手或編輯在成文後所作出的加工和修飾,有以下幾個技巧:

1. 故事包裝:小說採用倒敘法將最精彩部分放在開首,然後才平鋪直敘講故事。至於說明文章亦有可以如此包裝,以一個故事作為引子凸顯主題。對於被認為沉悶的說明文章,可增加可讀性,因為人們喜歡看故事,如果故事別出心裁,令文章生色不少。這種手法多用於哲理文章,講故事之餘,再作一番解說,入情入理。
2. 另一種包裝是主題重現,在適當的位置重述本文所要呈現的重點及主題。一般人的講法是首尾呼應。當文章很長的時候,策略性地在中段部分出現重點句子,有助加深讀者印象。其原理類似一首音樂重複出現的旋律,讓讀者容易記住。這不是說一大段文字不斷重複,或者某字詞(或人名)頻密出現,而是一句口號短語(指精句)在文字出現兩三次,以便關連主題,其關鍵在於出現的位置。要明白人的專注力有限,常人讀文超過十分鐘,開始忘記前頭的內容,若果文章結構鬆散,分支太多,讀者有可能會迷失,主題重現起著提醒作用。另外,有時輔文可用上主題重現手法,加強與主文之間的聯繫,令文章編排緊密。
3. 第三種包裝手法是活用例子及比喻。例子較為實在,減少語意含混,令表意更清晰,不過不是所有情況都能找到例子。比喻給予抽象概念一個具體形象,使人容易理解。比喻是種修辭手法,將兩種事物關連起來,說明其共通性。比喻要小心使用,因為有可能會引喻失義,變成多個歧義。例如:這一句「手機揭蓋如像鑽石一般,別具氣派」,如果揭蓋真的是鑽石製造,這句成立,但用「如像」顯然是個比喻,其中沒有說明共通性,留了一個空位給讀者填充,對於說明文章來說,絕對不是好寫法。究竟手機揭蓋如像鑽石一般光滑,還是堅硬,抑或是閃爍生輝?向作者查詢,原來指手機外殼有著類似鑽石的菱形切面。
4. 第四種包裝手法是避免複雜句子結構。雖然許多人都知道句子愈長愈難明,但偏偏不願將句子精簡,因為改寫要花時間和精神。有時原作者借用別人資料,根本未消化內容而照抄可也,於是就很難改寫了。編輯改寫原文,有一定風險,尤其是複雜語句,可能愈改愈錯也說不定。有個方法可避免複雜語句,那是唸讀文章一次。讀得不順,就有改寫的需要。
5. 圖文配合也是一種包裝。在教學電腦文章中圖像是重要元素,所以寫手必交電腦擷圖。這些都是說明圖片,可說是文章的一部分,故此由寫手提供,我稱為「必落圖」,因為不能隨便刪除。文章另一種圖叫「襯圖」,意指用以襯托文章內容的圖像,輔助文意表達,不過通常用來填塞版面,尤其是寫手交不足字數的時候,通常由編輯代找襯圖補位,由於有著修飾成分,當版面空間不足,襯圖可以不用,其間要考慮圖文比例,現時人們害怕「字海」,一頁至少有兩三張圖充撐。有一個襯圖必然會用到,那就是開版相,即是表達主題的圖片,必須圖文配合。簡單來說,圖的意象跟內文相關,可說配合得宜,有相得益彰之效。若果圖歸圖文歸文,這不是好的做法。整體編排是編輯的工作,自然顧及圖文配合。有時候,編輯可能不知必落圖有甚麼用處,有賴寫手提供的圖說明。此外,圖像的擺放位置跟內文配合,稍有經驗的排版員都會兼顧到,但有時也可以變通。

在這裡提一下,編輯的工作可以用「編審校對」四字來概括。上文提及的包裝手法許多時是假手於編輯,算是編排文章的工作。實際上,出版流程的權職分工未必清晰,小型出版社寫手兼做編務工作,主導版面設計,編輯做執頭執尾的校對工作不是沒有的事。換言之,編輯也是寫手作,全職編輯對於小型出版社來說比較少見。一般人認為編輯要比寫手高級,編輯理論上可指派寫手工作,事實並不盡然,其間要看權力關係。原則上,一般編輯只做支援,寫手才是生產主力。寫手不交稿,編輯是巧婦難為無米炊。有時連催稿都不做,因為自己也週身忙,即使催稿也沒用,交不到就是交不到。
當然經驗編輯可做主導文章企畫,可是寫手不配合的話,成品強差人意,不如由寫手自己發揮好了。許多時候,就算有企畫,亦不代表寫手會跟從,原因有許多:其一,缺乏團隊精神,喜歡自寫自作;其二,個人能力問題,不能按規寫作(即是限題材限字數限寫法);其三,資源限制,電腦文章需要硬件測試和軟件實作,如無適當的軟硬件,根本寫不成;其四,溝通不良,資訊不共享,各自為政,沒有寫作大綱尤其如此。要知道,多人合寫相當於工程規畫,如果各成員不合作無間,效果適得其反。
處理單人稿件,編輯亦不敢動輒退稿,甚少要求寫手重寫,不是大錯也要照過。這不單純是權力問題,最重要的是出版流程急逼,編輯有時連初稿也不及看,便拿去排版,第一校回來亦不敢大改。文章好壞很大程度是在於寫手,編輯修飾加工相對少。所以,我個人觀點是:文章好是寫手功勞,有錯漏編輯要負責。做一個好編輯,吃力不討好。

有次見工,招聘者問我編寫過最好的文章是甚麼題目,一時間毫無頭緒。事關多年來寫過無數文章,我認為寫得好編得好,未見有人讚過一句。自己覺得一般貨色,反而有人說好,可能因為淺易之故。
回心一想,我會期望有人心存感激讚許我的文章嗎?頭兩年或會有這樣的渴求。做了五六年後,別人的讚譽已不重要,我有我當行本色,別人懂不懂欣賞是別人的事。做了十年後,工作環境不容我追求更高的進境,我覺得應該給別人發揮機會,甘願扮演支援的角色。
我寫這一系列文章一方面是個人經驗總結,另一方面是讓別人不要重複我以前有過的錯誤觀念,糾正不良的陋習,尊重自己的專業。要明白,個人雖然不能扭轉社會大勢,但至少不要妄自菲薄,了解自己的工作對社會有多重要,不應隨便放棄心中的理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