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6

寫作的方法論(四)

認知模式看似深奧,其實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官感開始到理性思維,人不知對自己接受的資訊放進自己的認知架構,才能了解世間事物。所以人以認知模式為成作文基礎,就像呼吸那樣自然的事。
事實上,認知模式的作用巨大,甚至是決定了古往今來的哲學體系,例如唯心論、誰物論、發現論、演化論的觀點,都是根源自認知模式。(本文並不打算深入談論哲學,即使有時免不了要避寫作的哲學層面,如目的論、功能論、方法論等。)
認知這門學問,是目前的科學前端,有所謂「認知科學」,分析人類知感能力如何發揮作用,其功能和目的為何。在電腦學上,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ent)」範籌,其中有部分的編程設計使電腦模擬人類認知,各種生物特徵辨識技術(如指紋、虹膜、容貌、聲音等)是其具體成果。以前寫過這類的文章,採訪過這方面的專家,所以我比同行更重視認知。
認知在寫作上往往起著指導作用,但成文未必一定全然是最初認知過程的重述,其間必會經過濾、挑選、整理、分類等過程,篇章重組成另一個架構,這可說人的知識架構。例如說,寫一本談釣魚的書,最初草擬的大綱,並非來源資料搜集的過程,而是來自個人經驗,或者先驗的知識,例如參考同類型書籍的目錄和編排資料的方法,作為寫作大綱,然後邊搜集資料邊修改大綱,這是做學問的基本方法。從另一角度看,最初的認知並不可靠,有可能被誤導,在不同認知方法互相印證之下,才會有較為真實的知識產生。所以,做學者往往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掃除認知的盲點。
在這裡再次強調,寫作很大程度上是學習過程的描述,然而精於學習的人未必一定精於寫作,但是寫作好的人往往會花時間和心機去學習不同的知識,即使是小說家也不例外。不肯學的人通常無法寫超出自己知識範圍和生活經驗的文章,所以不能長寫長有。
若果在全無學習及知識底子之下,硬要寫作說明性質的文章,最常見的情況會是充滿學習的謬誤,例如以偏概全的誤導,未經印證的錯誤推論等,連資料真實性這個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根本就不合格。

人追求真善美,文章也是。當三者不能同時兼顧的話,那就要有輕重之分。我以寫教學說明性文章為主,真實性自然放在首位。為求真實,善與美可以犧牲,不過世事無絕對,真相不僅是醜惡,甚至是有害的,為了求真而妄顧社會福祉,是不道德的行為。應寫不應寫,究竟是基於道德因素或商業利益考量,我在工作上不作判斷,說是工具主義的流弊也好,或是逃避作為一個人的責任也好,工作歸工作,個人不置評論。

言歸正傳,前文說明認知之前有先驗架構作為藍本,這是做學問的傳統方法,所以其寫作出來的文章往往偏離常人的經驗和認知,在某程度上,是將事物以抽象形式表達出來,其目的是避免認知的偏面性,以及讓知識變得有通用性,而不是只合用於一時一地一人的情況。問題是,文章愈抽象愈難懂,怎樣才能使抽象內容變得易明?很簡單,以人們能接受的方式表述,說得俗一點,即「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要知道,閱讀文章也是一種認知,文章合乎讀者的認知架構,那自然容易接受。
這個道理相信許多人都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作者寫作時心中只想到自己,所寫的無非是自己想說的話,讀者在他們心目中只是沉默的旁聽者,甚至根本無關輕重。這種自我中心的寫作習性所有人都有,只在於程度上的差別而已。原則上,愈是主觀的文章讀者認受性愈低,除非作者寫出讀者心目中的「客觀」(這裡的「客觀」指「眾人共有的主觀」,或說符合一個團體的價值觀)。這可說是「見人講人話」的另一種做法。
舉一個以讀者認知為本的例子,那就是《蘇菲的世界》。這是一部哲學史小說,講述西方哲學史重要的學說和人物,作者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心目中的讀者對象是個 15 歲小女孩,相當於無任何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讀者。要讓如此低程度的讀者都能明白深奧抽象的哲學概念,那一定不能用回傳統的哲學語言和表達形式,於是作者採用小說形式表達,而又不單純採用第一身的體驗式寫法,其中加入第三身敘述的雙重敘事結構。這樣使讀者跟隨小說主人翁進行自我認知及哲學探索,認識到哲學的發展概況,同時又會以一個超然角度了解一些個人無法體驗到的抽象觀念。
我提出去除作者中心的主觀性,並主張「寫作為讀者服務」的觀點,相信必有人反對。事實上,作者應該是領著讀者走,識見必須比目標讀者高一線,那類似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對於說理及議論性質、傳授知識的文章,這是絕對是應該持有的觀念。如果作者不自重,讀者又如何會認真對待其文章。
原則上,作者在知識或經驗上必須要在目標讀者之上,否則那就不要寫教學文章,免得教壞人。問題是,作者許多時因為商業理由,硬要寫一些自己不明白的東西,其認知水平跟讀者一樣,那就連自己不太肯定寫出來的內容的正確性,那絕對影響文章的價值。
知識和經驗未達標無時間學習但要又寫,那又如何是好?發揮記者當行本色,訪問這方面的專家。藉著你的文筆記錄別人的知識和經驗。作為一個記者,應該是「述而不作」,為讀者提供的服務,可以有許多方面:
1. 拓闊視野,增廣見聞。
2. 解決讀者心中的疑問,提供實用資訊。
3. 令複雜內容變得容易明白,容易吸引。
4. 增加內容的趣味性,迎合讀者的口味。
5. 啟迪人們智慧,提高文化質素。

以上各點通常不能同時達至,有時甚至會互動矛盾。尤其是過於讀者導向的時候,為求迎合讀者口味,勢必造成內容同質化的趨勢,若不是題材單一化,就是表達形式僵化,最終使讀者質素每況愈下,並且流失有識見的讀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