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31

徒弟師父冇有計

這晚下班回家時看電視,才知道新一輯「仁心仁術(ER)」在今晚(星期三)9:35pm播放。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ER是我喜愛的電視劇,一定要追看。憂的是播放時間太早,難免跟家人爭電視看。
幸好電腦安裝了TV卡,現正好派得上用場。用電腦看電視,效果不算很好,主要是因為天線訊號不好,自從停用i-Cable之後,房裡的電視線訊號變差了,所以平日不願用電腦看電視。現在唯有張就一點。
這一集ER講的第二年在急症室工作的主診醫生Neela、Ray及Abby要帶三名見習醫生睇症,其間穿插醫生Luka陪女護士Sam到處搵仔。急症室內外的故事關聯性不大,但卻有互補作用。急症室內發生的事比較理性(冷),女護士Sam搵仔過程表現出過激情緒(熱),兩件事放在一起,無疑加強了對比度。
此集ER看到一半,心裡不期然生出一個疑問:為甚麼要見習生不能接受適當的教導,反而會是作為導師的醫生受責?劇中提及這是職責問題。學生做得不好通常是學生的問題,但若得不到適當的指導便是教導者的過失,不做好份內事便該捱罵。對比起中國人的師徒觀念,這就顯得公平得多了。
以前工藝學徒(如學廚、學木工、學戲)要幫師父做一段時間打雜,捱得住苦才一步步學習入門技法,師父心情好的會指點訣竅,其餘靠自己摸索,犯了錯便會捱罵。罵還不得止,錯得利害更要受罰。罵和罰是可說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教學方式,正所謂「嚴師出高徒」。不過,現代人不再信這一套,以專業課程取而代之。課程是系統教學模式,有利於傳授基本知識,制定行業標準,但講到進階技巧、竅門、心得等,我認為傳統師徒制會佔優,尤其是秘傳的學問及技能,相當重視師傳。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漸趨式微,或多或少跟以師徒制傳授有關,因為不能將前人經驗組織成有系統地行業知識。

其實,我是沒有資格批評中國式的師徒制,因為沒有正式拜師學藝,但研習命理這種秘術之時,發覺派別師傳是相當重要的。書本記錄的知識未必全面,許多時要靠師父口傳訣要,才能搞得通,否則任你絕頂聰明,也不能明白箇中道理。不著文字的口訣正是古人保護知識產權的技倆。
除了口訣之外,還有經驗之談。經驗分享是加速學習的方法,現在IT業界經常會搞論壇、交流會議,目的是提供一個分享經驗的場合和機會。
我覺得交談亦會是學習機會,即使是言多有失也好,順口開河也好,凡事抱著好奇態度追查印證,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至少會勾起好奇心求知慾(或者滿足虛榮心:指正別人的錯,心裡多少有點「得慼」),在反覆查證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無疑是件好事。
說句題外話,在當編輯時花了不少功夫在斟證文字錯漏,久而久之變成了習慣。以前常說:「編輯是防止別人犯錯的工作」,所以壓力很大,及後加多一句:「但不等於不會犯錯」以作寬解(否則早已一死以謝天下)。既然人沒有完美,那麼犯錯會是人之常情。
言歸正傳。我的學習觀念很激進,學習不需師父(或導師),亦不需要一定上學校等老師來教,只要能令自己識見技能增長,任何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師父--徒弟師父冇有計呢!

談到師徒觀念,使我想起在《電腦時代》工作的日子(1995-1998年)。記得老闆講過一番說,大意是這樣:

你來這裡是為了打工,不是為了學東西,如果想學甚麼的話,就必須工作。

當時我做的編寫工作要求極高,一篇稿可以沒完沒了地修改 ,總之改到滿意為止。那時把我訓練得如驢子一樣勤力(奴性?),現在覺得獲益良多。我得到的啟發是如下:
1. 學習就在實踐之中,親身體驗比起書本知識更重要--不肯做就不會學到任何實質的東西。
2. 寫作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寫給別人,目的是令讀者獲益。故此,不要問自己能寫甚麼,應該問讀者需要甚麼,然後盡量滿足他。這就是說,寫作在某程度上是種服務。
3. 能求文章更好呈現於讀者眼前,可以不區一格,務求以最佳形式表達文章內容。

第二點講的可算是讀者主導,在商業社會是對的,但我覺得未必一定是讀者最大利益著想。因為讀者往往被動,不知自己想要甚麼,況且投合品味低的讀者是會有危機的。我一向重視啟發性,故會主張帶著讀者走,開闊讀者視野,增強其認知能力。這種想法發展到極端,寫作會變成沒有個性,只會投其所好,寫出沒有靈魂的文字。
第三點講的最佳表達手法不僅在於是版面美觀,而是以版面配合文字內容,切合主題。當時《電腦時代》很少彩色版面,排版不太注重(以現時的標準來看),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字內容為優先的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