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5

編輯有品,讀者之福

常會有人問我一些沒頭沒腦的問題,例如LaserJet的J字是否大階、甚麼是IMS、甚麼是x86......提出這樣問題的人通常都要求扼要答案,長篇大論便覺無趣,旁徵博引更是不必。
有時我也會問別人這類問題,並非懶去上網查找資料,只是希望了解一般人對這些事物的觀感及興趣。寫一些技術性文章,尤其需要這些意見。如果別人說有點概念,便可以寫深入一點。如果不太懂但有興趣知道,可以作出說明。如果表示全無興趣,那又如何呢?不寫。那恐怕錯失了一種未來的科技新潮流。這樣問法會有好處嗎?
如此看來,記者(或撰稿人)能決定寫甚麼東西,事實往往不是如此。
在一間有規模的報社裡,記者編輯各有職能,各有負責範圍。一般情況下記者職責是採訪寫稿,一篇文章交給編輯處理。文稿是否刊出,甚麼時候刊出,如何排版起題等,取決於編輯的決定。
所以,記者寫稿會是投合編輯的要求,在某程度上,編輯為讀者選擇文章的種類和內容。
現在流行讀者主導的概念,即是讀者想看甚麼便刊載甚麼,我覺得這說法不切實際。編採人員如何得知讀者的喜好?一兩個讀者的聲音能反映整體讀者群的喜好嗎?有人認為回答這些問題很簡單,銷路說明一切。其實,那不是讀者主導,而是商業主導。要獲取讀者意見,一般做法是利用讀者回饋表,否則便要靠讀者問卷調查,不過讀者調查費用太貴,不划算。
即使肯花大筆金錢做讀者調查,有了民意數據也不見得雜誌會完全跟從讀者的想法。記得阿嬌(鍾欣桐)更衣偷拍照登上八卦週刊封面後,引起軒然大波,其後有機構做讀者調查,發現有近六成人不喜女性身體作雜誌封面賣點。這又會否令雜誌減少利用女性身體做封面?當然,不會。
出版界常識告訴我們,人像為主題的封面會比其他封面設計,令雜誌好賣一點。報攤還有一些沒有人頭相的雜誌封面。純以商業考量,無理由不跟「大圍」走,用俊男美女做封面。其實,刊物如人一樣都有「品格」。有些雜誌不願媚俗,自成一格,無非是為了保持專業形象。
至於文章的類型、取材、角度、配圖、排版等,通通都要迎合雜誌報刊的風格。大方向會由主編保持,至於各欄目的風格則由編輯維繫。在實務上,編輯揀選及處理文稿,往往存在個人喜好及習慣,形成編輯風格。比如說,我的編採風格起題由於要精練,傾向於少字(大題最好在十字以內)。有些人則喜歡於題目為求達意,傾向於完整句子。一般來說,大小題最能見到編輯的功力。 所以,換了編輯,刊物的內容取材以至版面設計,都會有所改變。
一般雜誌只會落筆者名稱,較少落編輯名稱,究其原因是文責自負。實際上,文章未必全是作者原意,因編輯在背後做了一些功夫。原則上,編輯不會改動文章內容,但通常不會如此。有時為了遷就版面,會略作刪改。有時候,筆者文字功力不濟,出現辭不達意的情況,那便需勞煩編輯動手。有時候,是為了維持文字標準,如上文提及LaserJet的大小階涉及商標文字,應該要弄清楚。有時文字改動,僅是為了個人喜好。我個人喜用「網絡」而不用台灣通行的「網路」,如此類推。如是因就習慣關係的增刪改動,我覺得不算是筆誤。 
此外,電腦文章有非中文化的傾向,很難合乎傳統中文雜誌的編輯標準。所謂「非中文化」,指中英太過混雜,使用英文句法寫出累贅難懂的中文。
電腦文章有時候不能死守中文規範,因為常會有新字湧現,一時間無標準可跟從。例如說,1995年傳媒有關互聯網的報導中,有些報紙將Homepage譯作「本頁」,有些譯作「主頁」,當時寫文都不知用哪個才對,現在通稱為「網頁」。現在流行Blog,大陸普遍譯成「博客」,台灣有譯作「部落」,香港稱為「網上日誌」,應該跟從哪個譯法呢?
撇開商業考量,編輯應該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處理文章,發揮指導的作用。如果編輯品味低見解膚淺,讀者不僅看少許多東西,甚至有可能被誤導。編輯的責任不單純是改正文章錯漏,跟進出版流程那樣簡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