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8
Wii的隨想
猜想任天堂多數從生活化觀念入手設計Wii,藉著創新Wiimote控制器,使傳統遊戲及運動帶進家庭起居室,現在將這個概念引申,推出Wii Fit遊戲板,使Wii遊戲的運動量大增,由將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
Wii Fit在今年E3遊戲展已介紹, YouTube有上該遊戲板的介紹短片,據聞12月1日在日本正式發售。我覺得它吸引人之處,不是甚麼技術原理,也不是甚麼創新玩法,而是將Wii變成了一種家居運動設施。這為Wii創造了新的用途,在商業上,意味著新的市場。
若果談到科技的人文精神,Wii的意義已超越了遊戲機,而是以嶄新方式重塑昔日的玩樂體驗,重新發現文化的價值。這個說法針對Wii的模擬運動遊戲,例如Wii Sports。Wii Sports遊戲玩的是棒球、網球、保齡球、哥爾夫球等模擬運動。設計相當簡單,但卻很耐玩,並且提供同類遊戲少見的健身記錄功能,表示此遊戲可以變成日常生活的運動習慣。
以社會階層看Wii Sports遊戲,會發覺其中的網球及哥爾夫球是中上階社會階段的玩意;另有保齡球這種大眾化運動,它曾是美國的大眾娛樂(類似香港流行一時的桌球),而棒球則是風行美國、日本、台灣各地的熱門運動(但不包括香港)。
年紀大的人後生時接觸這些運動,現在多數不會再玩,故此玩起來Wii Sports會有懷舊感覺;年青一輩平日少接觸,會覺得有新鮮感,所以容易受落。藉著Wii這類的模擬遊戲,將過去的生活體驗重新經歷,除了讓年長與年青人多個同共的喜好減少代溝之外,在某程度上,喚起人們心中舊有的社會觀念和價值。
遊戲與年紀及年代掛勾,是早以有的事。遊戲基本上沒有年齡界限,但人們自覺地作出分野。Wii這種電腦遊戲平台又能否打破這種先入為主的偏見?
2007-09-29
Vista Sidebar日曆Gadget

2007-08-27
被遺忘的詩雙月刊

近日收拾藏書,在書櫃裡發現幾本《詩雙月刊》。記憶中的確買過這些書刊,而且是專程走到灣仔天地圖書購買。那時候,我想必十分喜愛文學,拿著這些詩集心裡隱約有股久違了熱情。雖然自己已過了寫詩的年紀,其實世事何嘗有絕對。我這種天真的想法只存在數秒鐘,然後腦海便被許多瑣碎事務所佔據。
對於詩的感覺,幾乎是懷舊的,就似觀看一套經典電影,感嘆現在不可能重拍出同樣味道。(有興趣看看十多年前的《詩月刊》,可瀏覽港大的資料庫網頁。)
詩,在香港可以宣告死亡嗎?我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地說詩集沒有市場。詩本來就是一種失去活力的文學形式,隨著時代巨輪轉動,詩無論新與舊,通通成為逝去的事物,不會像潮流時裝那樣,週而復始。除為了讀書考試之外,平常不會輕易接觸得到詩。那是被世人厭棄的東西,人們根本不願扯上關係,只有研究者才會樂此不疲。
我感嘆的不是詩的存亡,而是這一代人沒法體會詩的熱情和精神,沒有寫詩的衝動,亦沒有對藝術的崇敬和追求,似乎錯過了許多美好的東西。我覺得人們未必沒有熱情和審美能力,只是以不同方式表達自我。人們日常所創造的文字和影像,現在或許稱不上藝術,但過了幾十年後,也許會變成經典,正如我的朋友常說日本《浮世繪》版畫,本來是一種設計給包裝貨品的禮品花紙,後來隨著用途增加,逐漸變成潮流產物,西方畫家當作一種地方藝術去研究,並參考其繪畫技巧,發展獨特畫風。
審美觀點不斷在改變,藝術未必一定要分高尚或低俗,只要能欣賞獲得啟發,會是自己的福份。
2007-08-25
2007-08-22
LCD TV壽命

香港窄小的家居環境適合使用30至40吋電視機。若果理想的電視觀看距離計算方法是電視尺寸乘四倍(或三倍),觀看32吋電視宜保持128吋(約11尺)距離,37吋電視則需要148吋(約12尺)。這個計法應該是4:3電視為依歸的,16:9畫面又會否一樣,就無研究過。據有些影音專家說,42吋電視宜距離3米為宜,超過4米顯顯得電視屏幕有點小。有些專家則認為3米距離觀看,大至50吋亦不為過,各有各說法。
目前30至40吋的電視主要是LCD TV機種,傳統CRT電視機雖然仍有在電器店發售,但不會考慮。至於Plasma電視機,起碼42吋以上,售價19,000元以上,並非大眾化產品。
電視機不會嫌大,只會嫌貴。如果Plasma電視機降至一萬元價位,相信很多人會心動。Plasma電視機被認為不及LCD TV耐用。這是LCD技術比Plasma優勝之處。究竟LCD TV的壽命又有多長?
LCD TV廠商聲稱,LCD面板的壽命達5萬至6萬小時,而以每天開足8小時計算,最多用20年(60000小時 / 8小時 / 365.25天=20.53年)。不過LCD顯示需要背光照射配合操作,因為LCD本身不發光,需要倚靠光管從背後照射,才能顯示圖像。根據LCD TV廠商數據顯示,背光燈管理論上可以用6萬小時。問題是,背光燈管會隨歲月而老化,可能只需兩三年時間,燈管光度便迅速衰減,影響LCD屏幕顯示質素。
舉自己的15吋LCD顯示器為例,2000年購入,每天平均開啟4小時,現在仍保持畫面清晰。需要指出的是最初時亮度設定為50%,已經足夠。現在亮度要設定為80%,才能保持畫面光亮。這是因為背光燈管光度減弱,所以要提升亮度。
相信LCD TV跟LCD顯示器也是同碼子的事,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操作一段長時間,光度不斷衰減。根據一些Notebook電腦的用家報告,LCD屏幕用了三年時間會開始發黃。這亦是背光燈管老化的毛病。
據我所知,LCD背光燈管是可以更換的,但成本高昂,或許買過一部新的LCD TV會更合算。
2007-08-21
等待LCD TV跌價
平價LCD TV勾起我的好奇心,印象中LCD TV在這兩三年間售價不斷下滑,究竟幅度又會有多大?在網上找到一個「LCD TV主流尺寸零售價觀察」網頁找到答案。細看之下,吃了一驚,原來32吋LCD TV在這兩年間跌幅約60%,37吋跌幅約68%,愈大尺寸售價下跌得愈大。現時32吋LCD TV以全球計算平均價為992美元(約7,700港元),37吋的平均價為1,071美元(約8,385港元)。跟香港市場所見的畢竟有差別,作為一個參考亦未嘗不可。
我覺得現在仍未是時候買LCD TV,除非家裡的電視壞了,否則至少要等到明年二月才會考慮。屆時,LCD TV又會跌5%或更多。為了迎接數碼電視廣播,單是LCD TV還是不足夠的,還要購買解碼器。據聞解碼器由幾百至千多元,其間有「標清」和「高清」的分別。要是買一台37吋LCD TV加一個解碼器,可能要一萬元才有商量。
我覺得並非只安裝解碼器就可以看數碼電視廣播,應該沒有這樣簡單。改變了電視訊號處理方式,大廈公共電視系統又會應付得來嗎?那便需要加裝轉換器,希望這費用不會轉嫁給大廈住戶。
2007-07-23
書展年年有,今年特別多...人

如把書展當作圖書散貨場,我就不能以嚴肅態度去看待書展。事實上,書展成了全城話題,帶起了文化氣息,總算是好事。
我一直認為書展只適合平日不逛商店的人,如果有經常光顧書局的習慣,定會發覺許多書都是熟口熟面。這也許是一偏之見。在書局中各大出版社和書商的攤位中,擺放了的圖書或許儲存在貨倉一段時間,但新書推介亦不在少數。平日在書店通常只看到書櫃露出的書脊,現在全部攤放出來打亮出封面,卻是難得一見的情景。
在書展逗留了三小時多所見,正如報紙傳媒報導,書商攤位展示的圖書,以企業管理、財務投資、心理勵志、食品菜譜、旅遊指南為主。據我所知,這幾類書一向是熱門貨,在書店常佔據搶眼位置。在書展中普遍見到,也不是奇怪的事。
至於名人出書,早幾年已是書展的焦點,今時今日同樣是極具賣點的招徠。去年書展已發覺有幾間出版社特別注重愛情小說,今年仍有不多少女捧場。今年注意到有些出版社的宣傳重點放在靈異小說,不同於外國同類小說(如Stephen King作品),強調故事的真實性,往往以真人真事掛帥。


雖然如此,卻沒有激起我買書的意欲,事關書展面積大,人多嘈雜,所以提不起興緻。加上圖書沒有分類擺放,要找自己想要的書並不容易。
不過,書展使我留意一些香港原創作品,儘管無暇細閱,至少發覺在封面設計上放了不少心思。可是買書不同於買鞋買衫,不能只看包裝,而忽略內容。我覺得參考書評及推介文章,會比較實際。
2007-06-21
Windows Vista以外的選擇 : Ubuntu

翻閱報紙,被DELL電腦的廣告吸引目光,在網上訂購筆記本型電腦售價竟然是4,788元,包括15.4吋LCD、Mobile AMD Sempron處理器,還可免費升級1GB記憶體。香港DELL電腦公司為Laptop電腦預裝Windows XP或Vista一點也不出奇,事關大部分香港人只懂得用Microsoft Windows。在美國則可以選擇預裝Ubuntu。
Ubuntu是一個在Debian基礎發展出來的Linux系統,可算是目前最受歡迎的Desktop Linux之一。它的受歡迎程度由YouTube視訊搜尋可見一斑。
在YouTube輸入Ubuntu搜尋,傳回5,000多個視訊連結,主流Linux如Debian、Fedora、RedHat、SUSE、CentOS等,作為關鍵字搜尋,只傳回一千幾百個連結。不分品牌只輸入Linux作為關鍵字搜尋則傳回18,000多個連結,至於Vista在YouTube則有37,000多個連結。
Windows Vista吸引人拍Video上傳到YouTube不足為奇,因為Vista的Aero界面值得展示給人看,讓人驚奇Vista何等先進何等迷人。
Linux又有甚麼地方吸引人拍Video上傳YouTube?為了展示Linux的3D桌面介面Beryl,以及在Linux以Wine運行World of Warcraft之類的Windows遊戲。
這不僅說明Vista做到的Linux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加好。如果有看過Beryl的3D桌面片段的話,便知道Beryl跟Aero絕對有得揮,甚至可以超越它。要知道,Vista要錢購買,而且對電腦硬件要求高出一線;反觀Beryl及Linux完全免費,硬件要求不高,只要電腦安裝稍舊的3D卡就可以使用亮麗的3D桌面。用家不怕被逼升級電腦。
原則上,Beryl可以安裝在任何版本的Linux,而最多人用的是Ubuntu配Beryl,皆因Ubuntu容易安裝,硬件支援較好,Ubuntu 尤其利於在Laptop電腦上安裝。舊Laptop多用Intel Centrino晶片組,不是所有Linux版本都能認到,一般情況下需要用家自行安裝驅動程式,過程複雜而繁瑣。
Ubuntu就完全不同,其Live CD開機可以完全認到Wi-fi無線網絡、3D加速卡等裝置,即時可用。這歸因於Ubuntu特別注重Laptop的硬件支援,特別有成立LaptopTesting Team去測試兼容性。或許是這個緣故,DELL電腦特別要提供預裝Ubuntu的選擇。
2007-06-15
也談數碼電視廣播
年前已傳數碼電視廣播會跟國產制式,據報導,TVB傾向於使洲DVB-T制式,因為DVB技術較成熟。電視廣播的制式影響深遠,又多少會涉及國家體面。況且大陸有足夠的科研人才發展相關技術,而選用國產制式定會有助於增進國人的優越感,我就覺得採用國產制式的政治因素比技術因素更重要。加上,採用國產制式理應對國產電視及機頂盒有利,加強國貨的競爭力。
數碼電視廣播的國產制式發展多年,曾有一番爭議。2001年大陸政府向業界徵集數碼電視制式方案,當時有幾十個學術機構科研單位提出意見,其後發展為兩個陣營,即清華大學主導的DMB-T及上海交大主導的ADTB-T。最後,兩者融合為現在GB20600-2006標準。
據我所知,設計數碼電視制式,除了考慮固定接收之外,亦要求做到移動接收,其實亦可以做到手攜裝置接收,大陸似乎不太鼓勵這方面的應用,可能不想跟3G競爭吧!
無論如何,實行數碼電視廣播肯定會引起換機熱,連我也想趁機換LCD電視。現在LCD電視仍是偏貴,或者藉著數碼電視廣播的勢頭,售價應該會下滑。
我更多期望數碼電視廣播帶來的增值服務,不要單純提升電視廣播質素那樣簡單,最好發展到跨媒體整合,即是與互聯網配合使用,相信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概念宣揚很久,在外國已見實行。美國推行Tvio基於這個概念發展出互動式的數碼電視廣播。NOW電視的電視購物、Video on Demand自選影院等也可說是個例子。
對我來說,未來的數碼電視廣播最好是提供開關字幕功能。現在的電視字幕偶而有錯漏,亦不完全跟對白,對於節目觀賞反而是種干擾。在技術上,數碼廣播可將字幕與視訊音頻分離成為獨立資料流,那麼,用戶便可以選擇開關。當然,技術上可行是一回事,願不願做是另一回事。
2007-05-31
Pam Foleo生不逢時,還是未發勁的黑馬?

看過網上台灣CNET有關報導,將Foleo狠批一番,差不多每個優點,總找到一些言論來反駁,完全不留餘地。
姑論勿Foleo會否當選2007年度最差勁IT產品,不過肯定說是生不逢時。設計Foleo的是Palm創辦人Jeff Hawkins。他說,五年前離開Handspring公司之時,已孕育Foleo的設計概念,可說是高瞻遠矚。奈於當時未有製造這裝置的技術,今時今日才推出Foleo,類似產品一早面世(如UMPC,Ultra Mobile PC),就顯得了無新意。
我覺得CNET對於Foleo的評論無疑負面,其實也反映一個觀點:科技永遠要有新意,否則便沒有價值可言。Foleo的確沒有甚麼革命性的設計,亦帶不出甚麼嶄新應用,但又未至於像CNET說得那樣一無是處。若論性價比,或許不輸給UMPC之類的花俏電腦。問題是UMPC未見好評,售價高昂(約1200美元)。況且目前IT潮流走向整合,如果要手提電腦接駁手機上網,似乎有點走回頭路。
問題是,科技真的永遠有新意嗎?Foleo若然成功建立一個具實用性的電腦規格,即是提供可連續操作5小時、支援Wi-fi及手機上網、10.2吋彩色屏幕、Full-size鍵盤、即時開關機等功能,而售價500美元或更低。如果Foleo獲得一定數量消費者支持,即是表明人們對這類電腦裝置有需求,可能逼使UMPC降價促銷,對於消費者來說相信是好事。
2007-05-18
天文模擬Stellarium看斗轉星移
這個軟件作用是展示天體運行,可算是個天象模擬系統,讓你看到日月星宿在天空移動的軌道。據我所知,Starry Night做到同樣效果。早幾年Starry Night提供Shareware版本下載,現在打響了名堂,變成了商業軟件後,其官方軟件已不再供人試用了。
這個Stellarium功能雖然不及Starry Night,但已相當近似,最好的是Open Source,可供天文發燒友免費使用。
Stellarium並不難操作,但要看懂它的界面並不容易,必須有天文觀測的基礎認識方可。如說用電腦學天文觀測,這會是理想工具。
天文學涉及許多數學計算,抽象難懂。Stellarium可算是對天文觀測作出圖解說明,從動態觀點體會星體如何在天空中運動。
1. 軟件啟動後,在操作視窗呈現一個以第一身視點的畫面。假設你躺在空曠的草坪仰望天空,大概會見到如此景觀。電腦摸擬當然不同於真實,天空不可能會出現刻度,亦不會出現勾勒星座外形的線段,況且中午太陽光線強烈,將星光掩蓋,莫說是背景的星座,亦難以看到水星、金星。
2. 加快了程式的時間推進速度,會看到星宿隨太陽由畫面右邊轉到左邊。當太陽落在西方地平之時,已是黃昏。這張圖展示了黃昏天空,這會比較接近真實情況,因為日落西山,陽光漸減,星光漸現。在真實觀測時會發覺,除了月亮之外,行星並不是一眼便可以看到。原則上,肉眼可以看金星、水星,需要具有實地的天文觀測經驗才能分辨出行星與背景星座。天文軟件沒有這方面的麻煩。
3. 這是入晚後的星空。土星(Saturn)開始沉入西方地平,而木星(Jupiter)及冥王星(Pluto)漸漸從東方升起。你會發覺木星土星大體沿著天球上紅色曲線運動。這條紅色曲線是黃道(Ecliptic)。天球上另有一條藍色曲線,那是天球赤道(Equator),天球沿著此曲線旋轉。
4. 除去了地平線後,顯示出沒於地平之下的金星、水星、月亮等星體,又發現黃道赤道是天球上兩個大圓。
從一個直觀的角度看天體運行,較容易理解黃道、赤道、地平這三個天球上的圈,在天文觀測上的意義。原則上,按軟件所示的天體位置,作出實地觀測,相信會較容易找到星座及行星。然而,香港城市燈光太盛,大部分星光全被遮掩,必須到西貢、離島等遠離城市燈光的地方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了。
附帶一提,Stellarium這個軟件的記憶體管理似乎做得不好,容易耗盡系統記憶體,使其他程式出現異常情況,建議操作此軟件時不要同時操作其他軟件,完成操作後宜重新啟動Windows。
2007-05-13
MSN漫畫頭像製作背後的面容辨識技術
這個Cartoon Maker設計概念卻相當不俗,利用真人圖像描繪出漫畫頭像,配飾各種髮型、眼鏡、姿體等。漫畫跟原相有幾分相似,如果其人的面貌具有很大特色(如大鼻、大眼等),相信會很容易讓人認出本人。目前Cartoon Maker只有簡體版,加上頭像的漫畫風格有點大陸Feel,香港網民未免在意。

Cartoon Maker製作步驟1:頭像設定特徵


試用Cartoon Maker時,發覺此軟件使用了面容辨識技術(Facial Recognition)。雖然不是太過先進,但總算認到頭像的重要特徵(如眼、眉、咀、鼻等),遇到頭部偏側的情況,還需要用戶人手調整。
面容辨識多用於保安防盜,簡單來說,即是電腦認人。例如美國電視劇Las Vegas中的蒙地西圖酒店的保安中心,安裝了超級強勁的智能面容辨識系統,幫助主角查案,屢立奇功。在現實生活中,各國政府都有採用面容辨識技術來查找受害者及疑犯。
面容辨識採用的是圖像對比方法去辨別人的容貌,所以圖像質素影響辨識效果。鏡頭拍攝頭像時常會出現陰影、偏光等現象都是需要面容辨識要解決的問題。對付方法很簡單,就是採用紅外線攝影,頭像不單只沒有陰影及光線問題,亦使輪廓更為凸顯。
若果遇到矯裝易容又怎算好?戴上太陽眼鏡遮掩了大部分面孔,還可以認得到嗎?據我所知,學界發展出來的新技術針對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應用糊塗邏輯(Fuzzy Logic)及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糊塗邏輯使面容辨識系統增加在數據不足時的處理能力,找出相似之處,增加辨識效率。至於神經網絡增加系統的學習能力。新一代的面容辨識技術,從一個面孔多個角度去了解其中特徵,學習面孔的相似性。
此外,利用分權方式(Weight)改善系統的智能。簡單來說,面孔各個特徵佔不同的比重,重視部位如眼睛、眼眉、咀唇、鼻子等佔比重較大,計算部位之間的相對距離、比例等都可以計算分權比重,這會增加系統的辨識彈性。
2007-04-30
未來人類進化,抑或退化?
對於人類的進化,有兩個極端的觀點。第一個觀點是:人類愈變愈蠢,天賦體能每況愈下,皆因科技太過進步,人類漸漸失去動物的本能。由於太過倚賴機器,感官變得遲鈍;亦由於過度信賴理性思維,不信任自己的心靈直覺,於是失去了一些動物天賦的預感。比如說,當發生地震、海嘯、火山暴發等自然災變時,昆蟲、雀鳥、老鼠往往能及早洞察先機,找地方逃難,不相信預感的人類看災禍發生才懂得走避,恐怕會太遲。
持著人類退化的觀點,美國導演Mike Judge拍了一套名為Idiocracy的諷刺電影,開首講述一對美國中產夫妻為追求事業及個人理想而不願生孩子,到老死不得一兒半女,反而智力低的工人夫妻卻不斷生育女,幾十年後生出好幾代。前者的優秀基因沒有子女傳承,後者的白痴基因卻遺傳給百多個兒孫。站在優生學的觀點來看,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怎麼不會退倒。
這樣的結論基於基因決定人類質素的前提。人的聰明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教育和生活環境,而Idiocracy電影中的未來世界人們每天只吃快餐食物(Junk food),觀看充滿暴力色情、低級趣味的「愚民」電視頻道,這正好反映美國現時社會的主流習俗,若果一直持續下去,極有可能會發展成一個蠢人主宰的國家。
大部分人對「人類退化」的觀點反感,這倒是為進化的超級人類造就了市場。這就是未來人類更優勝更為聰明的觀點。
以前有人提出精英主義,認為優越血統的人類應該管治人民,所以天才兒童受到特殊照護。這一想法被民族主義者利用,結果可以導致種族迫害,甚至種族清洗等嚴重後果。這都源於人類妄自尊的劣根性。所以太過強調人的天賦特殊性,往往變成禍根,容易激發人際之間的矛盾。
通常異類不能被容忍,往往構成威脅,而被排擠。現在年青一代追求的是同儕的認同感,而不是獨特個性,所以年青人不願擁有與別不同的能力,否則被當作怪物(Freak)看待。
若果發生突變的人類進化,某些具有超能力的人誕生,又會如何?那不是天賦,可能是詛咒。
具有超能力的突變人類,為了過著過著和平生活,又怎不常方設法去掩飾自己異於常人之處。在Heroes電視劇中特殊進化的人類若不因自己的「天賦」才能而惴惴不安,便是想盡辦法將自己的能力隱藏起來,要不然便是增加自己的異能取得絕對優勢,免被普通人類追捕獵殺。
寫到這裡,不禁令我想問:人有足夠的理性接受新一代的進化嗎?人類有資格超越進化成為嶄新的物種嗎?
2007-04-07
小道雜學不昌盛,文化無進境
特別要強調「偉大」,反映自身的緲小。用中國人的古話來說,就是「器小易盈」。沒有高遠的識見,看不到百科全書對人類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對於這方面毋須深責,因為我們只關心自己。
長期受人恩惠,難免有點不好意思,於是我覺應該作出一點回報,於是我也參與編寫Wikipedia的工作,充實中文部份的內容。
對比起英文Wikipedia,中文版簡直乏善足陳。或許中國人注重實際,不希望總覽全面性的知識。正所謂「過猶不及」,知得太多反而礙事(或分心),所以中國古代讀書人通常只看四書五經,其他雜書很少涉獵。儒家思想如此根深蒂固,自然有其政府社會的原因,而中國人思想傾向單一化,或許是中國人千百年來養成「偏讀」的習慣,不容易接受多元思想,更難容忍異見。
現代中國人的普及知識雖然比較豐富,然而非主流的「雜學」卻不見得繁盛。我這裡說的「雜學」是有關玩藝興趣的學問,即中國文人口中的「小道」。
我曾看過一本叫《利器(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的書,縷述刀叉、迴紋針等日常生活小工具的來源和發展。此書若發展為生活小工具的百科全書,相信會很有趣。不過,不要指望有人肯投資出版,因為會有蝕本之憂。
中國人對於自己嗜好的研究,不如外國人那樣專精,我見過香港的近似例子,會是次文化堂出版的《老鹹書》。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嗜好缺乏研究心,亦較少與人共享的意欲。我估計受到「經世致用」的思想,壓制了鑽研玩樂的興緻,認為玩樂事物不足恃,對社會沒有貢獻。問題是在於人們如何看待「文化」,怎樣理解自己對社會所起的作用和努力。
2007-03-29
GooSync:手機與Google日曆資料同步服務

2007-03-21
Blu-ray成為新一代影碟格式
自1986年後來成為獨立的電訊科技展以後,CeBIT不斷成長,現已成為電腦及通訊新科技的展示場,亦可說是反映現今世界科技潮流的指標。
Blu-ray如果真的佔主導地位的話,不僅會取代現有DVD,亦可能改變未來影音及電腦科技的面貌。其實,DVD已廣泛採用了十多年,如果不求變的話,則可能會沿用下去,就好像香港的電車一樣,經歷百年而不衰。所以廠商一直想將新科技推向大眾,從好處著想,會是以科技改進生活。從另一角度看,科技的改朝換代會是刺激消費市場的招數。事實上,人們不換機,新機怎樣可以熱賣!故此廠商對於新一代影碟的研發及推行趨之若騖。
自從提出新一代影碟格式(High-definition optical disc)以來,一直是存在Blu-ray與HD-DVD之爭。Blu-ray由Sony、Philips等公司推行,HD-DVD則Toshiba、Microsoft等公司支持。這幾年間,兩個陣營各出奇謀,扭盡六壬,爭取格式標準的領導地位。
去年兩個陣營都在CeBIT會上展出Blu-ray及HD DVD技術,吸引遊人目光,似乎叫好不叫座,皆因格式一日未確立,消費者不願貿然投資在有關的播放機和影碟。
其後廠商改變策略,在家庭遊戲機產品加入新一代光碟技術。Sony使PS3播放Blu-ray影碟,而Microsoft的 Xbox 360支援外置HD DVD光碟機。其他廠商(如LG)則推出同時兼容HD DVD及Blu-ray格式的播放機。

Blu-ray之所以這樣信心滿滿,宣稱自己一統未來影碟格式,主要是因為Sony已售出一百八十四萬部PS3,Blu-ray影碟銷量亦達至五百二十萬隻。
HD DVD陣營對此作出回應,表示HD DVD播放機的銷量不及Blu-ray的多,不過HD DVD影碟生產成本要比Blu ray的便宜。這會對美國荷里活電影發行商具吸引力。據悉,Microsoft、Toshiba等公司協助小型製片商採用HD DVD平台,而大型片廠中八間有五間支持Blu-ray技術。由此可見,Blu-ray極有希望成為新一代影碟標準。
2007-03-19
好記性會是包袱
雖說是新聞,我覺得更像廣告,尤其進行有關調查的機構指「研究證實負責創作的右腦,記憶力比處理文字、邏輯的左腦強一百萬倍,建議市民透過系統訓練,善用右腦。」(詳見此網頁)
對於有關報導,我很興趣知道這「一百萬倍」是怎樣計算出來的,有甚麼方法可以比較左右腦的功能。
科普常識告訴我們,腦子具有分區功能,不同部份各司各職。這是個籠統的概念,據我所知,醫學專家對於人類的分區功能仍未完全掌握,有許多腦部區域和功能未曾弄清楚。事實上,左右腦是可分開的,且能完全獨立運作,即是說右腦或左腦可以發展完整的腦功能。
曾有一個電視記錄片特輯,講述醫生為治療一名幾歲病童腦抽筋,被逼將半邊腦袋切除。手術相當成功,這個只剩半個腦袋的小童經過兩年時間康復,不單只可正常生活,入讀一般學校,測試亦證明他的智力無損,跟同齡小孩相若水平。(詳見此網頁)
西方醫學界常提及天生異稟的奇人Kim Peek,亦有電視報導此人的事蹟,並且拍成電影「Rainman(港譯片名:手足情未了)」,可說是他的故事搬上銀幕。 (詳見此網頁)
Kim Peek腦袋天生有缺憾,使他左右腦神經中斷,造成自閉及智商偏低等腦功能障礙問題。由於腦子畸型發展,使Kim Peek具有超強記憶力,發展出過目不忘的本領。據說,他10秒鐘讀完一頁書,無論是體育、歷史、音樂、地點等都能背誦如流。閱讀一小時能記住98%的內容,腦子裡記住12,000本書,隨時問有關書本,他會提供精確答案。此外,他的心算能力超強,這能力使他在殘障工場獲得掌管薪金計算的職位。
姑勿論左右腦的記憶力(或功能)是否有天淵之別,我卻認為太過強調記憶力,一味死記而不思考,即所謂「死讀書」,定是有害無益。要是腦子裡裝滿資料而不懂運用和理解,好記性反而成了包袱。
2007-03-17
電影「戰狼300」觀後感
有影評人指此片宣揚西方英雄主義,將東方將士妖魔化,意識有問題。在這世界全球化的大氣候之下,挑起種族仇恨會是不智之事。我就覺得這正好反映西方人對於亞洲文化侵略的不滿情緒。
此片之所以悲壯,主要是「明知不可抗逆,卻要頑抗到底」。主角斯巴達國王明知這次戰事根本無生還的希望,卻敢於率領300精兵去赴死,真可謂愚昧至極。 或說是自製宿命,毋寧是將自己趕上必然的絕路。
主角對兵士訓話,一再強調這場戰事是為了榮譽、為了自由、為了締造新世紀,又說「我們斯巴達人作為大力神Hercules後裔,被教育為不可後退,永不投降,死在戰場上是一生中成就最大的榮耀(We Spartans have descended from Hercules himself. Taught never to retreat, never to surrender. Taught that death in the battlefield is the greatest glory he could achieve in his life.)」

我以為這些激勵鬥志的說話,背後隱藏了英雄掙扎求存的悲哀。這些身經百戰的兵士在太平盛世沒有用武之地。自覺天生是戰士的人,怎會甘心過著平淡的農耕生活,忍受著烈士暮年、壯志未酬的消沉!
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陶匠製造陶器,木匠製作桌椅傢俬。既生而為戰士,好應該作戰到底。唯有戰場殺敵,才顯出戰士本色。
在古時,這些戰士是值得歌訟的英雄人物。到了現代,這種忠於自己專業的戰鬥精神,又應否鼓吹?
2007-02-28
Intel Mac也可玩Windows版3D遊戲
及後網上流傳MacOS for Intel可以移植到PC電腦上運行,又引起PC玩家的注意。在若干年前已開始了一個將MacOS移植到x86平台的計劃OSX86,推出了x86版MacOS,不過只支援有限數目的PC主機板及顯示卡,故未見普及。即使你的PC電腦能安裝x86版MacOS,相信用途會受限制,因為缺乏相應的應用程式。
在這一年間,Parallels公司推出虛擬軟件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使MacOS能運行Windows應用軟件。Parallels Desktop推出將近半年,似乎已成為主流。 不過,近來形勢開始改變,皆因VMware公司開始進行VMWare Fusion的公開測試階段。
VMWare虛擬軟件在PC界享負盛名,不少伺服器系統都會使用VMWare來使一台PC伺服器電腦同時運行多個伺服器系統。至於VMware Fusion相當於MacOS版的VMWare,也就是說可以在MacOS操作環境運行Windows XP系統執行Windows軟件。
VMWare Fusion效能強大之處是,提供3D硬件加速功能。這表示在MacOS可以玩Windows版3D遊戲。以虛擬技術玩Windows遊戲在理論上固然有可能,但效果一定會比實體電腦的差。不過,近日有人將VMware Fusion玩3D遊戲的短片上傳到YouTube,反映在WMWare Fusion中Windows版3D遊戲畫面甚為流暢,迅即引起Mac界廣泛關注。
假使VMware Fusion真的做到如短片那樣Windows版3D遊戲完美支援,相信會令Intel Mac增添魅力。
2007-02-22
備份Yahoo! Mail
我的朋友就是為了忘記Yahoo! Mail電郵信箱密碼的事情,打電話向我求助。他告訴我在Yahoo! Mail存放了多年珍貴的電郵通訊,如今不能登入網頁不知怎算好。我告訴他除非Hack入Yahoo! Mail取得帳號密碼,否則便要跟從Yahoo!回復電郵帳號密碼的方法。
此事提醒了我,應該為多年來儲存在Yahoo! Mail的郵件備份。據我所知,Yahoo! Mail沒有提供備份電郵的方法,唯有自己想辦法。
經過一輪資料搜集之後,發現有一個開放源碼軟件YPOPs!可以讓Outlook Express、Thunderbird之類的電郵軟件取得Yahoo!電郵信箱資料夾內的郵件資料,達至備份的作用。
YPOPs!提供一個虛擬POP介面供電郵軟件,去跟Yahoo! Mail網頁溝通,並藉此收發電郵訊息。換言之,此軟件為Yahoo! Mail提供POP存取功能。

YPOPs!的使用方法稍有些技術性。如你有使用傳統電郵軟件的經驗,應該可以應付,不然可參看YPOPs!官方網頁提供的電郵用戶端軟件設定,相信會掌握箇中設定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YPOPs!只適用於舊式Yahoo! Mail網頁介面,現時提供的Beta介面會令軟件產生錯誤訊息。
Yahoo! Mail將POP存取功能當成收費服務,不過Gmail的POP存取早已開放給與用戶使用,在其說明網頁有詳細說明設定方法。使用電郵軟件使用網頁電郵服務會是相當捧的事,因為電郵軟件可以將Yahoo! Mail及Gmail等眾多電郵信箱集中於一處,方便檢索管理,亦省卻登出登入電郵網頁的麻煩。
2007-02-09
遊戲得志,自我肯定
加拿大McGill大學Marrk Baldwin心理學教授最近設計了一款名為MindHabits Booster的電腦遊戲,根據社會心理學研究設計而成。玩法很簡單:玩家要從一組人面圖像中找出笑臉表情,訓練玩家從拒絕中尋求肯定。
此遊戲似乎很無聊,我覺得具啟發性。打個比方,一個推銷員上門向人推銷產品,不斷吃閉門羮遭人拒絕,相當於玩家逐張愁眉苦臉的表情審視。推銷員只要肯堅持到底的話,一定能成功推銷商品,那就相當於玩家找到一個具笑容的臉孔。所帶出的訊息是:只要努力總會找到支持自己的人。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多玩電腦遊戲,容易令人心理失衡,沉迷者往往會現實與遊戲不分,影響身心健康。問題是,如果生活是那樣美好,人們為何要沉迷於遊戲世界?
沉迷是迴避現實的一種方式,表示生活中存在不能面對的處境,才會逃到遊戲世界尋求發洩。從積極意義上講,現實生活的問題不單只要面對,更重要的是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否則只會愈陷愈深。
MindHabits這類心理健康遊戲,做到最起碼的事:改變人們「愈難即止,輕言放棄」的慣性,重新建立自信。
2007-02-07
簡約便是美:XP桌面一掃光
ObjectDock雖然美觀實用,可惜耗用不少電腦資源,尤其佔用記憶體空間。近來,發現RocketDock介面極似ObjectDock,鼠標移動至Dock Bar工作列Icon上可即時放大,但缺少了Tab分類功能,未必收納常用的程式Icon。近日找到sTabLauncher提供我想要的Tab功能,收納所有桌面常用Icon,最好的是它佔用系統資源甚少,讓我實現全無Icon桌面的構想。
sTabLauncher的分頁Tab分門別類收納桌面Icon
sTabLauncher用法很簡單,在執行軟件後,將桌面Icon拖拉至其工作列便可以使用。若果要加Tab的話,則要在設定視窗進行。sTabLauncher另一特點是提供音樂Tab功能。音樂Tab擺放了控制MP3音樂播放的icon,亦可以用家自定Icon播放指定音樂,甚至是網上電台。由於藉著Plugins音樂播放,因此不會叫出Winamp、Windows Media Player軟件介面佔用桌面空間。目前版本的sTabLauncher支援.wav、.mp3等音樂檔案,以及winamp的pls格式的音樂播放清單。
關於清空XP桌面,還有一些小技巧值得一提。XP桌面上的「我的電腦」、「資源回收筒」、「網路上的芳鄰」等圖示,不可以直接刪除,需要使用微軟工具程式TweakIU隱藏起來。
TweakUI禁止桌面Icon設定視窗
有些人不喜歡Taskbar的設計,認為太過累贅。據我所知,有方法可以完全令Taskbar消失,不過我不建議完全棄用Taskbar,因為Taskbar會提供不少系統提示訊息,包括背景運行程式以Tray Icon顯示狀態。即使不讓Taskbar在桌面顯示出來,它亦會佔用系統資源,另外所有程式捷徑基本上都收錄在Taskbar的「開始」鈕內,始終要靠Taskbar叫用一些不常用的軟件,所以還是在XP桌面設定視窗將Taskbar設定為自動隱藏比較好。2007-02-04
交朋結友新招數:虛擬寵物
提到虛擬寵物,自然聯想起「他媽哥池(Tamagotchi)」遊戲機。曾幾何時,「他媽哥池」這個日本名字在香港可說是家傳戶曉,現在已發展到第四代,不單只可藉著紅外線與朋友的「他媽哥池」寵物溝通,還可將虛擬寵物資料上傳至網站,用以結交朋友。

借寵物交友,可說行之有效的求愛點子,由奧瑪花曼(Uma Thurman)主演的電影「眾裡尋她兜錯路(The Truth About Cats & Dogs)」,男女主角就是藉著寵物邂逅,並且締結情緣。虛擬寵物雖然不像貓狗具有可抱可親的身體,不過可能會為主人帶來更多交友機會。
除了「他媽哥池」之外,網上虛擬寵物遊戲已結合了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形式來增加可玩性。其中以「尼奧寵物(NeoPets)」網站最具規模,在寵物數量、場景世界,以至遊戲方式、道具等都相當豐富。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虛擬寵物網站是GoPets。此網站成立於2004年,規模不及NeoPets。玩法是在玩家PC電腦運行虛擬寵物軟件,以桌面作為寵物的活動空間,在其中進行各種遊戲,以及玩家聯誼活動。GoPets比起NeoPets更像線上遊戲,而且更強調社交性。玩家除了可在線上聊天室交談之外,還可以放自己的寵物到其他玩家的電腦桌面,其他玩家可以查看你的寵物,獲得你的個人資訊從而認識你。此遊戲提供圖像式語言(Icon-base Language)方便不同語言的人仕溝通,或可打破語言隔膜。
有人認為虛擬寵物會是Web 2.0概念的產物,因為Web 2.0強調互動性及用戶體驗。我認為藉著網絡溝通形式,將虛擬與實現結合,會更顯寵物的交社功能。
從虛實結合的觀點出發,何不讓現實寵物戴上無線收發器頸圈讓其互通訊息,再與虛擬寵物關連起來,讓寵物主人藉網溝通增進友誼,相信更顯虛擬寵物的用處。
2007-01-30
你部腦夠玩Vista未?
Windows Vista推出以後,或許不須為選購電腦硬件費煞思量,只要選Vista Premium認證的硬件或Vista Premium Ready的PC組合便可以了。其實,不少軟硬件廠商都要認定Vista Previum認證有助於增加銷路,早在半年前紛紛將新產品送交測試,務求要獲得Windows Vista Premium或Windows Vista Ready PC的標籤Logo。
至少舊電腦又是否適合運行Vista?Microsoft有一套Windows Experience Index(WEI)彌定PC效能表現。 如果有安裝Vista的話,應該看過系統資訊視窗顯示WEI數據。我第一次安裝Vista試用版看到WEI打分竟然是1.0,當下便覺得要換電腦,或至少升級硬件。

用到Vista嶄新的Windows Aero顯示功能,WEI至少要2.0,玩遊戲或多媒體播放WEI要有3.0以上。以現今PC硬件技術而論,高檔次硬件可以拿到5.9,預計未來一年推出的PC所獲得WEI指標應該在8.0以上。
將來到電腦商場買PC的時候,店員會否展示PC電腦系統的WEI以增加消費者信心,暫時是未知之數。不過,就我所見,不少舊PC電腦系統的WEI都較難有3.0以上的分數,或是因為顯示卡不夠強,或是因為不夠記憶體,於是以前可以在Windows XP玩的電腦遊戲,極有可能不會在Vista跑。
由此可見,舊PC要運行Vista不單只要增加記憶體數量那麼簡單,還要升級顯示卡,否則未必有得盡Vista功能。平心而論,單為更新Windows系統而升級硬件,並非所有PC用家願意做的事,一個硬件升級容易發生兼容問題。如果是換機,安裝Vista似乎技術問題較少。
2007-01-28
Flash記憶體提升Windows Vista效能?

與其說Microsoft設計Vista具前贍性,不如說逼人換電腦,好讓用家追隨科技前進。對於一般用家來說,並無急切性升級操作系統,皆因現今電腦硬件效能強大,而且Windows XP方便可靠,除非Vista提供XP缺少的科技或應用,所以Microsoft以使用者介面、效能改進、加強安全性,以增加Vista的吸引力。
眾多Vista功能提升針對不同層面的用戶,例如安全功能的改進主要針對企業用戶,嶄新使用者介面(如Areo、Sidebar、搜尋功能)、網絡通訊(如IE7、Meeting Space、Windows Mail)、多媒體功能(如Media Center、DVD Maker、Windows Media Player 11),針對家庭用戶。PC發燒友則會留意提升系統效能的技術,包括ReadyBoost、ReadyDrive、SuperFetch最多人談論。這些功能主要是藉著軟件技術優化I/O處理,從而提升硬碟讀寫效率。在某程度上,可說是集多年操作系統優化的努力,並且更多善用Flash儲存技術,以減少硬碟讀取,增加處理器效率。
硬碟由於機械結構的囿限,速度不能追及記憶體及處理器速度,於是成為整個電腦系統的樽頸。要改善這個I/O樽頸,最常用的做法是採用緩衝記憶體(Cache Memory),將由硬碟讀取的數據部分儲存在Cache內,減少系統到硬碟讀取數據的需要。Cache的運作常見於電腦操作,如運作辦公室軟件,初次執行程式時硬碟I/O極多(硬碟燈不停閃亮),關了程式後即時再執行,程式載入會快許多。細心留意程式啟動的過程,會發覺硬碟燈不多閃亮,意味著大部分程式碼經已在Cache上,而由Cache讀取數據要比硬碟上好幾十倍。
在這Cache的基本操作上,XP加入Prefetch功能優化Cache管理,將某些檔案在系統啟動時預先讀入Cache內,以增加程式初次載入速度。不過XP的Cache容量有限,故此Prefetch會將Cache內容轉移到硬碟內,有需要時再將之搬回Cache內。Prefetch最大缺點是沒有選擇性,若果Cache不夠大時,又或者程式轉換頻繁,Cache內容經常更新,無可避免會增加讀取硬碟的次數。
在這方面,Vista使用SuperFetch技術優化XP的Prefetch處理,加入演算式判斷要Cache起的數據的優先次序。簡單來說,將最常用的會常保持在Cache內,較不常用按系統使用記憶體的情況,釋放部分Cache供程式使用。其實,這種優化相當於微調記憶體管理,效率改進視乎使用電腦的情況。如果令PC電腦有明顯改善,最實際的方法莫過於增加記憶體,好過Vista有系統記憶體做Cache。或許基於這想法Microsoft使SuperFetch應用於Flash儲存裝置作為外置Cache之用,即ReadyBoost。
要用Flash記憶體來作Cache,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事關應用於流動Flash Drive原不是為Cache用途而設的,故此Flash Drive速度通常比硬碟慢得多。例如用一般Flash Drive造成開機碟,起動Windows 98或Windows XP PE(Preinstall Enivironment),要比從硬碟起動慢至少1分鐘,如果說Flash Drive能加快開機速度,相信會是特製的儲存裝置才可以。要知道Cache原意是以較快的臨時儲存區,用以減少快速處理器存取慢速儲存裝置的等待時間。這樣慢的Flash Drive可以做Cache嗎?
外國電腦雜誌網站的評論認為Flash Drive強於隨機存取(Ramdom Access),利於Cache起零散細小的程式碼(如DLL、OCX),比起硬碟表現較好,究竟實際是否如此,目前未見有測試報告說明這一點。然而,外國網站似乎認同ReadyBoost能帶來系統系能增益,還測試各種USB Flash Drive,查看是否合乎Vista的ReadyBoost需求。
原則上,應用Flash儲存裝置的ReadyBoost是臨時解決方案,徹底地改善PC電腦效能相信會是固態硬碟(Solid-State Hard Disk),即是以Flash記憶體模擬成硬碟機。現時三星電子、日立、東芝、TDK、Sandisk等公司已推出32GB的固態硬碟產品,甚至配套於新推出的手提電腦型號。
相對於傳統硬碟,固態硬碟的優勢是在於擺脫機械物理的障礙,減低數據存取時間(Low Seek Time)。據悉,其讀取速度可達53MByte/s,寫入速度可達28MByte/s。另外,固態硬碟比傳統硬碟省電,有利於手提電腦使用。
即使固態硬碟能超過傳統硬碟,我對其的發展有所保留,相信要過好幾年才有機會普及。之所以有這個觀感,主要是因為固態硬碟的價售要比傳統硬碟貴幾倍,加上廠商在硬碟加入新技術,在現在的硬碟架構上整合Flash記憶體技術,造成混合型硬碟(Hybrid Hard Disk),並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市場。
混合型硬碟會否是過度產品?相信要看各廠商的市場規劃。如果固態硬碟一開始便搶佔傳統硬碟,豈不是混合型硬碟未推出已變成過時,那麼廠商投資大筆金錢豈不是付諸東流。所以,混合型硬碟的推出更多是商業考量。
就技術而言,混合型硬碟既有固態硬碟省電的好處,亦加快了程式載入時間。雖然比傳統硬碟稍貴,但較固態硬碟便宜。由於混合型硬碟技術不純粹,需要操作系統配合才能發揮其效能,這個空位則由Vista補上,提供ReadyDrive功能以作支援。
2007-01-16
Apple iPhone:手機新定義?

加上這一輪也沒有甚麼震撼性的IT時事發生。傳媒抄作iPhone亦未必無因。
Apple趁這時機宣布新產品,相信經過一番計算,以祈爭取傳媒關注。就目前中外傳媒廣播廣泛報導,iPhone贏了聲勢,可算是旗開得勝。
在一片唱好聲中,潛藏了對於iPhone的質疑,比如說覺得軟件平台不夠開放、缺少3G功能、不能更換電池等,都令人們對iPhone有所保留。如果此時iPhone推出市場,又會有多少人願意付款購買?肯定不會熱賣,因為太貴,而售情不濟會給人造負面新聞的材料。
或許,Steve Jobs擔心iPhone的功能其實也不算很「煞食」,故此延遲到今年6月才有具體產品在美國推出。如說藉著這次iPhone預演了解市場反應,也不無理由。
Apple在手機市場沒有優勢,亦沒有手機設計經驗。儘管iPhone纖薄輕巧功能齊備,但其他大廠一定能跟進。Apple所憑藉的相信是獨特設計的使用者介面(UI,User Interface)Multi-Touch。在UI方面的獨新,為Apple產品帶來獨特性,其中最經典的例子是iPod的撥盤式操作,不少MP3廠商想模仿,但奈於知識版權又不能抄到足。
反觀iPhone的Mutli-Touch,與其說具原創性,不如說在PDA的輕觸式屏幕操作上作出改良,以手指代替輕觸筆,雖說此設計更為人性化,以我看來會是包裝手法多於技術創新(一如iPod Shuffle在推出之初,煞有介事宣傳其隨機播放功能)。在SmartPhone手機軟件稍為做出點功夫,相信不難做到。
Apple為Mutli-Touch申請了專利,其他廠商就不會明目張膽照抄,因此Steve Jobs膽敢提早半年發布產品,又聲稱iPhone「重新發明手機」,在接受傳媒訪問更侃侃而言「We define everything that is on the phone」,言下之意是手機標準由iPhone改寫,以後的手機應該跟從。此話正好反映其科技潮流領導者的本色。
Steve Jobs有自己的雄圖大計,若果有心於手機市場,則iPhone不可能只有推出兩個型號,相信未來會更多iPhone手機面世。那麼,如果沒有更多「煞食」應用,僅是功能設計集大成,相信不會闖出甚麼名堂。